郑氏兄弟文言文(聊斋志异之镜听的译文)

1.聊斋志异之镜听的译文

山东益都县的郑氏兄弟,都是文学士。大郑早就出了名,父母偏爱他,因此对大儿媳也好;二郑科场失意,父母不太喜欢他,也就庆恶二儿媳,至于耻于把她当作儿媳,这样相比之下一冷一暖,兄弟二人心里就有了隔阂。

二郑媳妇对丈失说:“都是同样的男子汉,为啥就不能为老婆争口气?”拒绝和丈夫同宿。从此二郑发愤努力,专心致志地勤学苦钻,也终于有了名气。父母对他的看法稍好了点,但终究不如对哥哥好。

二郑媳妇盼望丈夫显贵的心情非常急切,这一年正好是乡试大比之年,在除夕晚上她偷偷用镜听的方法为丈夫考试占卜吉凶。出了门,听见有两人才起来,互相推搡着闹着玩,说:“你也凉凉去!”二郑媳妇回到家里,弄不明白这句话是啥意思,也就放下这事不再提了。

乡试考完以后,兄弟二人都回家了。当时天还很热,两个媳妇在厨房里为忙秋的人做饭,热得她俩很难受。忽然有骑马的人登门来报喜讯,说大郑考中了举人。郑母赶紧跑进厨房喊大儿媳说:“老大考中了,你可凉凉去。”二郑媳妇又气又难过,一边掉泪一边做饭。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喜说二郑也考中了举人。二郑媳妇听说,用力一扔擀面杖起来,说道:“我也凉凉去!”这句话是她心中气忿之情所激,不知不觉顺口说出来的;可过后再一想,才知道正好应验了镜听占卜的结果。

郑氏教子文言文翻译,郑氏训子文言文,郑氏训子文言文翻译

2.蒲松龄的镜听古文翻译

山东益都的郑氏兄弟都是读书人,大郑很早就知名,父母非常偏爱他,就连大郑的妻子孩子也跟着沾光。二郑落拓,父母不喜欢,二郑的妻子也因此被父母看不起,兄弟二人在家中的地位有很大差别。一冷一热,比较起来,二郑夫妇心中颇为不快。二郑媳妇常对二郑说:都是男人,你为什么不能为我和孩子争口气呢?于是二郑感愤,勤奋苦读,终于有了名气。父母对他们稍好一些,但还是不如大郑。二郑媳妇对丈夫期望很大,来年乡试,她偷偷于除夕用“镜听”占卜:有两个人刚刚起来,互相推搡着说:你也凉凉去。二郑媳妇回到家里,不知这句话是吉是凶。

考完之后,兄弟回家。盛暑时节,两个媳妇在厨房给地里干活的人做饭,十分炎热。忽然报马来报:大郑中了。婆婆到厨房对大儿媳说:大儿中了,你去凉快凉快吧!二郑媳妇又气又伤心,一边流泪一边做饭。这时,又有人来报二郑中了,二郑媳妇用力扔掉擀饼杖,站起身说:我也凉快凉快去!心中激愤,脱口而出。仔细想了想,才知道镜听还是灵验的。

异史氏曰:贫穷之人,父母都不把你当儿子看待,有道理啊!家庭之中,本不是感情用事的地方。但二郑媳妇激发丈夫,和那些无才之人心怀怨恨大不相同。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

望采纳,谢谢。

文言文,兄弟,郑氏

3.聊斋志异之镜听的译文

山东益都县的郑氏兄弟,都是文学士。

大郑早就出了名,父母偏爱他,因此对大儿媳也好;二郑科场失意,父母不太喜欢他,也就庆恶二儿媳,至于耻于把她当作儿媳,这样相比之下一冷一暖,兄弟二人心里就有了隔阂。二郑媳妇对丈失说:“都是同样的男子汉,为啥就不能为老婆争口气?”拒绝和丈夫同宿。

从此二郑发愤努力,专心致志地勤学苦钻,也终于有了名气。父母对他的看法稍好了点,但终究不如对哥哥好。

二郑媳妇盼望丈夫显贵的心情非常急切,这一年正好是乡试大比之年,在除夕晚上她偷偷用镜听的方法为丈夫考试占卜吉凶。出了门,听见有两人才起来,互相推搡着闹着玩,说:“你也凉凉去!”二郑媳妇回到家里,弄不明白这句话是啥意思,也就放下这事不再提了。

乡试考完以后,兄弟二人都回家了。当时天还很热,两个媳妇在厨房里为忙秋的人做饭,热得她俩很难受。

忽然有骑马的人登门来报喜讯,说大郑考中了举人。郑母赶紧跑进厨房喊大儿媳说:“老大考中了,你可凉凉去。”

二郑媳妇又气又难过,一边掉泪一边做饭。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喜说二郑也考中了举人。

二郑媳妇听说,用力一扔擀面杖起来,说道:“我也凉凉去!”这句话是她心中气忿之情所激,不知不觉顺口说出来的;可过后再一想,才知道正好应验了镜听占卜的结果。

4.《明史郑濂传》的译文

楼下那个“我前百”,你抄我的能不能抄出点水平?还有“曦景微晗”,你说的很对,我对“数千指”确实理解不深,其他的问题我再看看再改改。嗯,感谢,受教了。

郑濂,表字仲德,浦江县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不分家,历时三百年。郑家的家法规定,由一个人来处理家族中的政事。郑濂受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弟兄因此逐渐显赫。郑濂到京城去,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家族使之维持长久的道理,并赐给他御果,郑濂感谢赏赐,把水果揣在怀中回到家中,将水果剖开分给家人。太祖听说了很感叹,想要赏赐官职给他,郑濂以自己年老推脱。那时候大富之家很多都因为犯罪导致家族的覆灭,而只有郑家几千人完全没有损害(意指没有人犯罪)。有人状告郑家人通敌,官吏来郑家抓捕犯人,郑家兄弟六个争着想去,郑濂的弟弟郑湜争着要去。当时郑濂在南京城,告诉他说:“我是长兄,应当去顶罪。”郑湜说“哥哥你年纪大了,还是我自己去申辩吧”。两个人争着要去坐监。太祖皇帝召见他时说:“有这样(品行)的人,可能跟着别人去犯罪吗?”就宽恕了他们,并马上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命令他推举几个熟悉的人做官。郑湜推举同一个郡的王应等五个人,太祖都赏赐“参议“这个官职。

郑湜表字仲持,当官时很有声誉。南靖的老百姓叛乱,被诬陷的有几百家人,郑湜对前来镇压几位将领说明了这个问题,便全部释放了这些人。又过了一年,进京觐见皇帝,死在了京城。(明太祖年后)十九年时,郑濂因为犯罪应当被捕入狱,他的弟弟郑洧说:“我们家号称义门,古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怎么能不代替哥哥去死呢?”然后去告诉官吏愿意服罪,于是被问斩于街市。

郑洧,字仲宗,宋濂是他的老师,在学术上有作为,他死了,老百姓很哀伤,私自给他取了个谥号“贞义处士”。

郑濂去世了,弟弟郑渶继承他的位置。二十六年的时候,东宫缺少官员,让朝廷推举孝顺慈爱敦厚者,众人推举郑家。太祖说:“那里的王家也是模仿郑氏的家法。”于是征召两家子弟年龄在三十岁以上者,全部都到京中,让郑濂的弟弟郑济与王勤两人担任春坊左右庶人的官职。

后来,朝廷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从没有官职提拔为礼部尚书,当了一年有余。永乐元年的时候被被朝廷作为太祖朝的旧官员留下来,没有多久,再次辞官而去。家族中得到官职的还有好几个人,郑家越来越显赫了。

最开始的时候,郑渶曾担任官职“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族政事好几年。建文帝表彰这个家族,郑渶十分感谢,建文帝亲自写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赏赐给郑家。燕王朱棣的军队打进来,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郑家,朱棣派人搜查郑家。郑渶在家中大厅做了准备,摆了十个大柜子,五个装经史之类的书籍,五个装了兵器以防万一。朱棣的使臣来了,打开的柜子都是书籍,放下另外一半的柜子没有打开。于是郑家免除了祸患。人们认为是郑家的孝义感动了使臣。成化十年的时候,朝廷有部门上奏皇帝郑家世代敦厚仁义,于是重新嘉奖郑家“孝义之门”。从郑文融到郑渶,都因为敦厚仁爱而出名。文融写过家训三卷,一共58条,他的儿子郑钦新增了70条,孙子郑铉又新增了92条,到了郑濂的弟弟郑涛与从弟泳、澳、湜等,和哥哥郑濂、郑源共同商议,删减一部分条文,定位168条,从那时起刊印成书。

5.王氏兄弟情文言文翻译

宣城王氏兄弟,不和协,因而析爨,犹相抵牾。兄畜牝牛产犊,鬻于戚。继又产一犊,而牝牛死。戚复鬻犊于其弟,同兄犊置牧场中。迨晚,两犊同宿兄栏内,弟力挽不出。自是往来迭宿,似识为同母生者。兄谕弟曰:“牛犹若是,可以人而不如兽百乎?”度弟感泣,友爱如初。

鹤子曰:两犊恋恋不舍,物之性光发现处。兄弟怦怦忽动,人之性光发现处。

翻译: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即使分了家还是常有矛盾。哥哥家的母牛曾生下一头牛犊,当时卖给了一个亲戚。后来又生下一头牛犊后,母牛便死了。前面生的牛犊,亲戚又把它卖给了弟弟。弟弟便把它放到牧场里,和哥哥家的牛犊在一起。到了晚上,两头牛犊一起住进哥哥家的牛栏里。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犊牵走,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以后,两头牛犊轮流在两家过专夜,从不分开,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哥哥对弟弟属说:“牛犊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动物吗?”弟弟感动地哭了,从此兄弟俩友爱如初。

鹤子说:两头牛犊依依不舍,这是动物本性中的光辉在闪动。兄弟情谊怦然而起,则是人性中的光辉在闪动。

6.郑濂传译文

你好

如果是以下题目我直接回答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A)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3.把第互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分)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郑氏兄弟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