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道列传文言文(下面几个文言文翻译,详细的,给好评分,归,会,加,假,)

1.下面几个文言文翻译,详细的,给好评 分, 归, 会, 加, 假,

关于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基本都还是要放在上下文中去理解的,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常用解释,但是具体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解释意义,这个要看具体语境了。

1、分

fēn

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

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

3.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

4. 辨别:区~。~析。

5.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

6.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fèn

1.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

2.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

3. 料想:“自~已死久矣”。

2、归

guī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sù)。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3、会

huì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kuài

1. 总计。

2. 姓。

3. 地名:会稽。

4、加

jiā

1. 增多:增~。追~。~倍。~封。

2. 把本来没有的添上去:~注解。~冕。

3. 把几个数合起来的算法:~法。

4. 施以某种动作:~以。不~考虑。

5. 使程度增高:~工。~强。~剧。

6. 超过:~人一等(形容学问才能超过常人)。

7. 姓。

5、假

jiǎ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

2.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

3.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

jià

1.请假。

2.假期。

冯唐列传文言文,辛弃疾列传文言文翻译,司马相如列传文言文阅读

2.求这篇古文的翻译

《旧唐书》——「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九」孔纬字化文,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后代。

他的曾祖孔岑父,最后官位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是谏议大夫孔巢父的哥哥。祖父孔癸戈,最高官位是礼部尚书。

父亲孔遵孺,最终官职为华阴县丞。 孔纬少年时已成孤儿,依靠同宗族的叔伯孔温裕、孔温业;他们都官居方镇,与有名望的人士交往,因而孔纬的名声身世早已显扬。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中进士,初入仕途任秘书省校书郎。崔慎由镇守梓州时,征召他为从事官。

又随从崔铉任扬州支使,得到协律郎的职务。崔慎由镇守华州、河中,孔纬都随从他,历任观察判官。

宰相杨收奏请朝廷授予他长安尉官职,代理弘文馆职务。御史中丞王铎奏请委任他为监察御史,后转任礼部员外郎。

宰相徐商奏请孔纬兼任集贤院直学士,改任考功员外郎。因母亲去世守丧,免去官职。

守丧期满,入朝任右司员外郎。宰辅大臣赵隐赞赏他善于写文章,举荐他为翰林学士,后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被赐予标示五品以上官阶的绯色官服。

被授予正职中书舍人,晋升官职至户部侍郎。孔纬进宫谢授官之恩时,皇帝当面赐给他标示三品以上官阶的金鱼袋、紫色官服。

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孔纬被免去学士职位,调出宫廷任御史中丞。孔纬为人正直,嫉恶如仇。

由他掌握法纪后,朝廷内外不施加刑罚而纲纪整肃。此后历任户部、兵部、吏部三部侍郎。

他主管诠选官吏事务,一举一动都严守法令。权臣势要向他托情,私下给他的书信堆满案几,他从不去看。

执政大臣感到恼怒,将他改任为太常卿。 黄巢造反,孔纬随僖宗去到蜀州,改任刑部尚书,兼管户部事务。

宰辅大臣萧遘在翰林院时,与孔纬感情意见不融洽。到这时,借户部征收财物供给需用不足,萧遘将孔纬改任为闲散官员,担任太子少保。

光启元年(885),孔纬随僖宗返回京都。 这时,田令孜率领的军队作战失败,沙陀军逼近京都长安,僖宗迁移到凤翔,..州主帅朱玫领兵前来迎接僖宗。

田令孜挟制僖宗到山南道。时值半夜出行,百官来不及随从,因而随从僖宗的门下省卫士仅数百人而已。

僖宗停驻在宝鸡,等候赶来随从的百官,下诏委任孔纬为御史大夫,派宦官传达诏令,让孔纬率领百官赶赴皇帝出行的所在地。这时京都已发生重大紧急变化,随从护驾的官吏到周至时,全部遭到乱兵的抢劫,财物服装丢失殆尽。

孔纬奉命去见宰相议事,萧遘、裴澈因为田令孜在皇帝身边,不想随行,推辞有病不见孔纬。孔纬差遣御史台吏员催促百官上路,群臣都以没有了朝服笏板为借口拒绝。

孔纬把他们无可奈何,于是召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对他们说:“我们身受国恩,担任法纪官职。虽然皇上的车驾行走急迫,但皇帝现已近在咫尺,屡次下诏催召前往,大家都不接受命令,这不是做臣子的应有行为。

所有平民中的故交,遇到危急的事尚且相互救助,更何况是对待君主?出仕为官就该以死报效君王,怎么可以违背君主呢?”说得声泪俱下。三院的御史们说:“我等哪里是不留恋皇上呢?只是在周至遭到抢劫后,所剩下的东西,吃都不足。

现在怎样出发上路?姑且容我们谋得一天的费用,等过两天就启程。”孔纬激动地说:“我的妻子身患重病,性命朝不保夕,大丈夫难道因为妻子生病的缘故,而怠慢君主的急务吗?诸位明公好好想想,我奉旨前往已经定了。”

当天孔纬就去见李昌符,求告说:“皇上一再下诏,让我催促百官进发。可是看他们诸位的心意,还没有上路的准期。

我愧列御史、诠选官位,不应行动在后。一路上多有梗阻,恳望明公借给我五十名骑士,将我送到陈仓。”

李昌符很赞赏他,对孔纬说:“沿途没有设置专供军用的饮食馆所和驿站,你长途远行的粮食备办了吗?”于是送给他钱五十缗,派骑士护送孔纬到达大散关。孔纬料定朱玫必定心怀不轨之志,向僖宗进言说:“大散关是个小城,不适宜驻扎皇帝军队,请皇上立即去梁州。”

次日,僖宗离开陈仓,刚刚进入梁州(兴元府)城关,朱玫率领的..州、岐州军队就包围了宝鸡,攻打大散关。不是孔纬进言就危险了。

抵达褒中,孔纬改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改任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王行瑜斩杀朱玫,平定京都后,孔纬迁任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他随僖宗返回京都,停驻在岐阳时,孔纬晋级为特进,兼吏部尚书,并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僖宗回到宫中,孔纬官职晋升为左仆射,被赐予“持危启运保..功臣”荣衔,封给他食邑四千户,实征赋税的食邑二百户,并被赐给享有特权的铁券,免除对他施行十项死罪法令的惩处;还赏给他天兴县的庄园和都城善和里的府宅各一处,兼任京畿营田使。

僖宗逝世,孔纬任山陵使。按照惯例,在僖宗附随祖庙祭祀期间,孔纬作为山陵使不入朝参谒新君。

昭宗特派宫中使臣召回孔纬赴延英殿君臣见面,让他仍然处理政事,进加司空职衔。由于国学府失火被焚毁,昭宗让孔纬将其修缮复原,并兼国子祭酒。

蔡州逆贼秦宗权伏法处死后,孔纬晋升官阶为开府仪同三司,晋升官位为司徒,受封为鲁国公。 十一月,昭宗祭天祭祖时,宦官担任的南、北禁军护军中尉及枢密使也请求穿官服随同助祭。

主管部。

文言文,列传,离开

3.彭修人物 古文的翻译

译文:彭修表字子阳,是会稽毘陵人。

年纪十五岁时,父亲做郡里的官员,获得休假的机会,就和修一起回家,在路上被强盗打劫。彭修在艰难窘迫之下,于是拔出佩带的长刀上前拿住强盗的头目说:“父亲受辱,儿子不活,你不怕死吗?”强盗互相告语说:“这个少年是个大义之士啊,不能够逼迫他。

于是告辞道歉离开。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的名声。

后来到郡里做功曹。当时,西部都尉宰祐代理太守,凭很小的过失逮捕了吴县监狱的官员。

准备杀掉他,主簿钟离意极力劝阻,宰祐大怒,要人捆了钟离意,要治他的罪,佑吏们没有人敢说话。彭修推门直接进去,拜倒在大堂上说:“您对主薄发雷霆般的大火,请您说说他的罪过。”

宰祐说:“他接到教令三天,始终不执行,不执行命令,对上司不忠诚,难道不是罪过吗?” 彭修接着行拜礼说:“从前任座当面指出文侯的过失,朱云用手拉断了大殿的栏杆,要不是有贤明的君主,哪里会出现忠臣?现在你是贤明的君主,主簿是忠臣。”宰祐于是赦免了钟离意的责罚,原谅了监狱官员的罪责。

后来他被州府召为从事。当时,贼冠张子林等几百人作乱,郡府禀告州府,请彭修代理吴县县令。

彭修和太守一起外出讨伐贼冠,贼冠远远看到车马,竞相向他们射箭,飞箭象下雨那样密集。彭修用身体掩护太守,自己却被流箭射死,太守得以保全性命。

贼冠一向听说彭的恩德信义,立刻用箭射死了射彭修的人。其余的全部投降散去。

他们说:“本是因为彭修的缘故投降,不是由于太守归顺的。” 原文:彭修字子阳,会稽毘陵人也。

年十五时,父为郡吏,得休,与脩俱归,道为盗所劫。脩困迫,乃拔佩刀前持盗帅曰:“父辱子死,卿不顾死邪?”盗相谓曰:“此童子义士也,不宜逼之。”

遂辞谢而去。乡党称其名。

后仕郡为功曹。时,西部都尉宰祐行太守事,以微过收吴县狱吏,将杀之。

主簿钟离意争谏甚切,祐怒,使收缚意,欲案之,掾史莫敢谏。脩排阁直入,拜于庭,曰:“明府发雷霆于主薄,请闻其过。”

祐曰:“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脩因拜曰:“昔任座面折文侯,朱云攀毁栏槛,自非贤君,焉得忠臣?今庆明府为贤君,主簿为忠臣。”祐遂原意罚,贳狱吏罪。

后州辟从事。时,贼张子林等数百人作乱,郡言州,请脩守吴令。

脩与太守俱出讨贼,贼望见车马,竞交射之,飞矢雨集。脩障扞太守,而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

贼素闻其恩信,即杀弩中脩者,余悉降散。言曰:“自为彭君故降,不为太守服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后汉书》为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

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4.关于离别的文言文

一、唐代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二、唐代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三、唐代王维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四、唐代白居易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五、唐代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地,穿过迷茫的风沙好像能望见泯江的五个渡口。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5.有一篇古文,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意思:伯夷,叔奇品格高尚,却早

这是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的故事。

“早早的饿死”的是颜回。

原文节录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司马迁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叔齐画像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离开道列传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