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意思是什么)
1.自言自语意思是什么
自言自语指自己跟自己说话。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引证释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那时候已有午牌过后,家里人摆上饭来,叫他吃也不吃;却是自己一个人,背着手,在书房廊前踱来踱去,嘴里不住的自言自语。” 用法:联合式,指自己说话。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喃喃自语 [ nán nán zì yǔ ] 释义: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 引证释义: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6章:“他的头一直抵在办公桌冰凉的玻璃板上,昏乱中竟然荒唐地喃喃自语说:‘我的上级哪!’”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自言自语。
2.自言自语的意思?
自言自语,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yán zì yǔ,自己对自己说话。出自元·无名氏《桃花女》。
成语用法
联合式;指自己说话。
引证
1、赵树理《三里湾》:“他慢慢摸到坐的那把椅子上往下一坐,少气无力自言自语说:‘实在麻烦!’”。
2、鲁迅《彷徨·祝福》:“她往往自言自语地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呢喃细语和呢和喃本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象声词,因此“呢呢”“喃喃”“呢喃”“喃呢”都是可以的,但用有不同的意思,呢呢有絮絮叨叨不休之意;喃喃指小声说话或低语。
呢喃或喃呢指悄声细语,燕子的叫;喃呢应该会出现在某些需要押韵的文章的句子的最后,用来当作一个韵脚点, 比如诗、歌的结尾。
解释
形容用细小的声音说话。
实例
1、形容燕子的叫声 。
2、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 。
3.自言自语的意思
您好:
自言自语释义:言、语:说话。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德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身心健康。
倘若我们稍加留意一下,或许会发现有某个人坐在某处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你便会觉得他是在发“神经”。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而误导了一种健康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同自我很好地交谈可以有效地发泄心中的不满、郁闷、愤怒及悲伤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消除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当你思虑重重时,若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谈话,并对自己提一些问题时,那么你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或钻牛角尖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因此,心理学家们认为“自言自语”有如下作用:
1、自己的音调有一种使人镇静的作用,有一种安全感和人际交往的感受。
2、自我大声对话可以调整大脑中紊乱的思绪,尤其是在紧张劳累时。
3、“自言自语”对一些个人问题可以较轻松地自我解决。就像对待朋友,澄清一起矛盾冲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解决,各自发表见解,在说的过程中,各种错误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一目了然,最后决定就比较容易了。
4、将自我担心和忧虑的事情,自己讲出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压在心中的石头就会被搬掉,赶走烦愁,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5、可以改善睡眠。因为冥思苦想属于混乱的内心对话,而“自言自语”摆明真理就可终止思虑,从而会使睡眠安定少做恶梦。
4.古代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身 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 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 "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 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 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 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可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 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 事实上,现在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 它怎么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5.文言文 韦楚老的翻译
韦楚老,李宗闵之门生。
自左拾遗辞官东归,居于金陵。 常乘驴经市中,貌陋而服衣布袍,群儿陋之。
指画自言曰:"上不属天,下不属地,中不累人,可谓大韦楚老。" 群儿皆笑。
与杜牧同年生,情好相得。初以谏官赴征,值牧分司东都,以诗送。
及卒,又以诗哭之。 韦楚老,是李忠闵的门生。
以左拾遗的身份出关东归,住在金陵。经常乘着驴子到市场晃悠,他相貌丑陋,穿着袍子,大家都认为他很难看。
他指着画像自言自语地说:“我上不属于天,下不属于地,又不要劳烦你们,这个就是韦楚老”大家就笑话他。他与杜牧是同一年生的,两个的感情和性格相投。
首先是以谏官的生分上任的,那时正值杜牧被分职到东都,就以诗相送。等到他死了,也以诗来悼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