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立言的文言文(求文言文立言之要和董宣格杀苍头的翻译)
1.求文言文立言之要和董宣格杀苍头的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句解:写出董宣的机智与刚直不阿]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句解:体现出董宣的勇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杞县)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 "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段解: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文章虽然不长,但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句解:极写董宣的廉洁]帝伤之,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译文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段解: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由此不难看出,课文虽然不长,但很注意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
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إ 孔门当中,有资格入德行门,受老师夸奖的道德先生,尽是不爱说话的人,如闵损、冉雍。(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إ【简评】这与“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一致的。
“讷”并不是真的迟钝,而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态度。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做了再说,或者不说,那事情都已经成功地摆在面前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
做为君子来讲,第一位的应该是勇于实践的精神,而不是高谈阔论,实际上无所事事。 集解包曰:“讷,迟钝也。
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
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
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子曰:“为命(1),裨谌(2。
2.匹夫而为百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一)?? 一般说来,人们将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诗名理解为诗人的自谦,但仔细想想,龚自珍其实一点都不谦虚。每逢衰世,陋习沉淀日久,积重难返,要“开风气”谈何容易呵?而龚自认为开了一代新风气,即是开先河的一代宗师,这如何能算谦虚呢??? 说这到里,我又想起了李时岳先生的故事。
时岳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对洋务运动的研究实是开风气之先,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等人之所以有现在这么高的评价,与时岳先生的潜心研究和风发议论是分不开的。十几年前,时岳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他的研究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他只是当了个“排头兵”,在前面冲锋陷阵而已。
据我了解,时岳先生并不是个谦谦君子,他有时是锋芒毕露的。但他所谓的“开风气”和“排头兵”确是他的自谦之语。
不过,在我看来,“开风气”和“排头兵”已是十分高的评价了,与“自谦”一词实在挨不上边。?? 自古文人相轻——“文章是自个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骨子里真正自谦的文人学者实在是凤毛鳞角。
不过,有比龚自珍更不谦虚的人,那就是梁启超。?? ?? 任公有《自励》诗云:?? ??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 如果说“著论求为百世师”还只是表达了诗人某种愿望的话,那么“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则有目空一切的味道了。他还有更狂的自我评价,我在后文中会说到。
不过,凭着任公在学界、政界的辉煌履历和成就,他要骄傲一下子,谁也奈何不了他。任公之著述洋洋洒洒过千万言,任意拣一篇出来即是可为“百世师”的煌煌大著。
我们今天且说说他那册垂范“百世”的《清代学术概论》。?? ?? (二)?? 早在1902年,年仅29岁的梁启超便已写成《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表明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看法,受到时贤好评。
此文与十八年后写就的《清代学术概论》一脉相承:“余今日之根本观念,与十八年前无大异同,惟局部的观察,今视昔似较为精密。”(《自序》)?? 1920年,蒋方震著成《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求序于任公;而任公花了十五天的时间写成的序言,其篇幅与蒋氏的原书不相上下,只好“宣告独立”,出版时改名为《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邀序于蒋氏。
序言与原书篇幅不相上下,在中国学术史上恐怕是没有先例的。?? ?? 清代学术前期以“考证学“为主,后期以“今文学”为主(“任公所称的“考证学”,又称“汉学”、“朴学”,现在一般称为“考据学”,其名不同,其实一也),《清代学术概论》即以此两“学”为主线来介绍、评论清代学术。
该书共分为三十三节,但只有序号,没有题目。我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内容给每节拟了个题目,简述如下:?? 一、学术思潮及其分期?? 任公认为,自秦以降,确能成为学术思潮的只有四个: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明?? 之理学、清之考证学。
佛说一切流转相共分四期,即生、住、异、灭,任公认为,每个学术思潮亦可分四期,与佛相一一对应为:?? 启蒙期——生;全盛期——住;蜕分期——异;衰落期——灭。?? 二、清代学术思潮四期及其代表人物?? 启蒙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 全盛期: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 蜕分期:康有为、梁启超;?? 衰落期:任公认为,清代学术思潮之蜕分期,同是也是衰落期。
此期犹有一二大师:?? 俞樾、孙诒让,以及俞氏弟子章炳麟、绩溪诸胡之后的胡适(我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胡适不是绩溪诸胡之后,是任公错了还是别人错了?存疑)。?? 三、宋明理学之根本缺憾?? 四、顾炎武?? 五、阎若璩、胡渭、毛奇龄?? 六、黄宗羲、万斯同、王夫之?? 七、颜元?? 八、梅文鼎、顾祖禹、刘献廷、傅山?? 九、启蒙期总结?? 十、惠栋?? 十一、戴震?? 十二、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 十三、全盛期总结?? 十四、考证学成果(一):经学、小学、音韵学、曲章制度、史学、地志。
十五、考证学成果(二):地理学、天文算学。?? 十六、考证学成果(三):金石学、龟甲文学、校勘学、辑佚。
十七、考证学的治学方式?? 十八、考证学兴盛的原因?? 十九、考证学的对立面:桐城派、阳湖派、章学诚?? 二十、清代学术蜕分的原因?? 二十一、经学今古文之争?? 二十二、龚自珍、魏源?? 二十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二十四、康有为的《大同书》?? 二十五、梁启超简介?? 二十六、梁启超评价?? 二十七、思想界“慧星”谭嗣同?? 二十八、对今文学的反动:章炳麟?? 二十九、光宣间“新学家”?? 三十、晚清佛学?? 三十一、清代文学、艺术?? 三十二、清代自然科学?? 三十三、感悟与期望?? ?? 那时候的学者编撰的书存在体例问题,我们现在已不习惯这种。
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白话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扩展资料原文: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译文: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言及“立言”的不朽,叔孙豹特以鲁卿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不朽。
4.谁知道韩愈的《答立翊书》全文 谢谢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
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
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
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5.四、用现代语体文翻译下列古文(共32分)立言不为一时
中国历史文选试题A试卷及参考答案中国历史文选(下)试题A(闭卷)主考老师:汪受宽一、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华阳国志》的作者是谁?2.何谓甲骨文?3.列举出古人取名的三种方法。
4.我国传统的夏历属於太阳历、太阴历还是阴阳历?5.秦朝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二、解释下列划框的词语(每小题2分共40分)1、冰乃雍江作堋。(《华阳国志·李冰治水》)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国语·越王句践灭吴》)3、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繋妻奴,沈金玉於江。(《国语·越王句践灭吴》)4、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国语·越王句践灭吴》)5、君之所保,惟在於诚信。 (《贞观政要·诚信》)6、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惠。
(《贞观政要·诚信》)7、永锡祚胤,将何望哉!(《贞观政要·诚信》)8、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古列女传·邹孟轲母》)9、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史通·六家》)10、疏通知远,《书》教也。(《史通·六家》)11、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
(《史通·六家》)12、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周书·牧誓》)13、尔所弗勖,其於尔躬有戮。
(《尚书·周书·牧誓》)14、蚕月条桑,取彼斧斨。(《诗经·七月》)15、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诗经·七月》)16、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17、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四章》)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四章》)19、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
(《韩昌黎全集·张中丞传后序》)20、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韩昌黎全集·张中丞传后序》)三、给下段古文献加上现代标点(共18分,直接在试题上标点,不得另抄题)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则知史之详略不均其为辨者久矣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又张世伟著班马优劣论云迁叙三千年事五十万言固叙二百四十年事八十万言是班不如马也然则自古论史之烦省者咸以左氏为得史公为次孟坚为甚自魏晋已还年祚转促而为其国史亦不减班书此则后来逾烦其失弥甚者矣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辄求其本意略而论之何者当春秋之时诸侯力争各闭境相拒关梁不通其有吉凶大事见知於他国者或因假道而方闻或以通盟而始赴苟异於是则无得而称鲁史所书实用此道至如秦燕之据有西北楚越之大启东南地僻界於诸戎人罕通於上国故载其行事多有阙如且其书自宣成以前三纪而成一卷至昭襄已下数年而占一篇是知国阻隔者记载不详年浅近者撰录多备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於榛芜言有阙书伤於简略斯则可矣必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以多少理则不然且必谓丘明为省也若介葛辨于牛鸣叔孙志梦于天厌楚人教晋以拔旆城者讴华以弃甲此而毕书岂得谓之省邪且必谓汉书为烦也若武帝乞浆于柏父陈平献计于天山长沙戏舞以请地杨仆怙宠而移关此而不录岂得谓之烦邪由斯而言则史之烦省不中从可知矣 (《史通通释·烦省》)四、用现代语体文翻译下列古文(共32分)立言不为一时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於数十百年之后者。
《魏志》:“司马朗有复井田之议,谓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
”当世未之行也,及拓跋氏之有中原,令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给授而口分,世业之制自此而起,迄于隋唐守之。《魏书》:“武定之初,私铸滥恶。
齐文襄王议,称钱一文,重五铢者,听人市用,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秤,悬於市门,若重不五铢,或虽重五铢而杂铅鑞,并不听用。”当世未之行也。
及隋文帝之有天下,更铸新钱,文曰“五铢”,重如其文。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
而开通元宝之式自此而准,至宋时犹仿之。 (《日知录》卷十九)姚崇以拒太平公主,出为申州刺史,玄宗深德之。
太平既诛,徵为同州刺史。素与张说不叶,说讽赵彦昭弹之,玄宗不纳。
俄校猎於渭滨,密召崇会於行所。玄宗谓曰:“卿颇知猎乎?”崇对曰:“此臣少所习也。
臣年三十,居泽中,以呼鹰逐兔为乐,犹不知书。张璟谓臣曰:‘君当位极人臣,无自弃也。
’尔来折节读书,以至将相。臣少为猎师,老而犹能。”
玄宗大悦,与之偕马臂鹰,迟速在手,动必称旨。玄宗欢甚,乐则割鲜,闲则咨以政事,备陈古今理乱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言之。
玄宗心益开,听之亹亹忘倦。军国之务,咸访於崇。
崇罢冗职,修旧章,内外有叙。又请无赦宥,无度僧,无数迁吏,无任功臣以政。
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 (《大唐新语》卷一)历史文选下册A卷参考答案一、一、简答题1、常璩。
2、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殷周时期卜官占卜的记录。3、1、以辈分和排行命名,2、以出生日期、事件或生理特征命名,3、以希望命名。
4、答:阴阳历。5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二、解释词语1、堵塞。2、同姓;一说子姓为子孙,国子姓犹言国家子民。
6.关于自立自强的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诗体满分作文:戍妇歌 妾对隆中坐,思君盼归颜。
唧唧槐上雀,飞上五铢钱。 深秋十三载,经冬夏历年。
年年望乡关,日暮孤棹边。 坞城埋青草,青冢塞上寒。
自幼同连理,两小无猜疑。 青梅傍竹植,竹马两相依。
①山西共植树,山东采菊归。 郎言不效古,但此常年期。
至今东篱下,人面对菊花。 菊花犹未改,陶潜归何处。
②十六入君门,妾自君家人。 朝耕南山陲,夜伴读书声。
不求官侯达,不求门楣盈。 只愿长此往,携手不分离。
自为君家妇,出入守门庭。 为晓三重制,度化四德遗。
居家理机务,出家念家居。 尊贵亦尊贵,贫贱不能移。
君夸妇贤德,虽苦亦有余。 只求家和气,上下无相欺。
③草堂三秋叶,深阁四时春。 皇庭一纸书,征戍到梓门。
门前凄凄草,门外犬吠声。 官吏苦无何,老母跪致词:“家中无男子,独此不幸人。
若为从戍去,一去无消息”④官吏苦无何,贱妾前致词。 妾至夫君前,临未无呜咽:“君妇自此别,相期更何年。
临别无甚言,数语君须记。一言征戍苦,朝晚自相顾。
无妾侍君身,衣食亦间疏。二言塞上寒,不似在家园。
行军车马后,烟火戍城前。三言男儿坚,勿以家为念。
男儿须自强,效古作前贤。自此别离后,天海各一边。
天海虽相距,亦有心相连。何年秋雁过,足雁系平安。
⑤ 君行复迟迟,妾怀惟君知。三步一回首,步步歩相思。
⑥ 行行复顿足,顿足复行行。疾趋至君前,凝噎已无音。
⑦ 执手看泪眼,一语谓夫君:“愿做湘神女,伴君塞上征”⑧ 日暮鸣鸦晚,人归颐草深。自此一别后,音书无通往。
妾在岭南住,年年登高处。望穿湘江水,望断岭南路。
杂草蓬丛生,荒骨遗野路。君戍守边疆,夜夜尽望乡。
一声茄笛怨,痛断几人肠。夫君愁肠断,妾亦断愁肠。
此时南山下,处处遍菊花。花开人不在,花萎人自伤。
对话人憔悴,对人花凄凉。人花两相映,迷惘共彷徨。
一载盼君归,对镜容颜失。鸾凤已飞去,空留题镜诗。
⑨ 二载盼君归,旦暮念君痴。独坐楼台夜,黎衣俱已湿。
三载盼君归,妆临泪又垂。湘妃竹下逸,断肠花上飞。
⑩ 四载盼君归,两鬓渐依稀。依稀鬓发里,依稀阑梦中。
五载盼君归,西山横翠微。本是妾妇泪,洗却山色嵬。
六载盼君归,燕雀也无声。冥冥枝上雀,黯黯隔年期。
七载盼君归,流水更无音。无情悲花落,多情度伤悲。
别来十三载,载载念君归。雁落添残影,水流着江清。
人归人散后,月下月痕深。与君歌戍妇,凭古可堪今。
一曲歌未尽,自看古今人。 注释: ①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②典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无”通“勿”,不要、别的意思。
④南朝齐宝月《估客乐》诗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⑤苏武牧羊,十九载,后系书与雁足,汉人见之,乃迎返。
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⑥前两个“步”字作名词,意“脚步”;第三个“步”字作动词,意“生,出”。
⑦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⑧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玉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之女临去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⑨传楚王得一明镜,纹有鸾凤,一日凤离镜飞升,绕梁三日而去。
李商隐《鸾凤》:“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
鸾鸟是古代传说的神鸟。据《异苑》载“鸾睹镜中影则悲。”
后人在诗中多以鸾镜表示临镜而生悲。 ⑩湘妃竹:即斑竹,亦称“泪竹”,竿部生黑色斑点。
这种竹子生长在湖南九嶷山中。《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断肠花:花名,其上多红色血斑,相传昔有一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名曰断肠花。李白《古风》之十八:“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高考文言文诗体满分作文: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