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闻斯行诸文言文(翻译下面文言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1.翻译下面文言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这句话的意思为:子路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听到就立刻去做呢。”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释义: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

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论语》 子路问:“闻思行诸?” 翻译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篇》)

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3.子路曰:“闻斯行诸?”中的“诸”什么意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闻斯行诸"是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说,听到了某种理论(某件事的解决方法)便立即付诸行动。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的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的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的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忧郁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5.子路曰:“闻斯行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6."闻斯行诸"是啥意思

大致就是说,听到了某种理论(某件事的解决方法)便立即付诸行动。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的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的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的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忧郁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7.《论语第十一则》原文是什么

【先进第十一】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不椁。吾不徙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徙行也。”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1.13闵子侍侧,阍阍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共死然。”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徙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双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叭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叭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8.《论语》 子路问:“闻思行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