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言文(文言文中金石是什么)

1.文言文中金石是什么

金石

jīnshí

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的东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金石为开

jīnshíwéikāi

金子和石头能为之感动而开裂。形容只要至诚,便可打动人心。也比喻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从谐。——《初刻拍案惊奇》

金石之交

jīnshízhījiāo

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

如何金石之交,一旦更离伤。——阮籍《咏怀诗》

金石文言文翻译,金石文言文意思,金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金石为开文言文翻译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搜神记》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

今之雨师本是焉。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

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

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

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

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

故谓之宁封子。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

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

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

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

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

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

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

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

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

食桃葩。为孔甲龙师。

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

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

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

子乔化为白霓,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

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

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

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

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

宋人家家奉祠之。 琴高,赵人也。

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

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

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

留一月,乃复入水去。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

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

公伏冶下求哀。须臾。

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

"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鲁少千者,山阳人也。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

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淮南王安,好道术。

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

门吏曰王,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公知不见,乃更形为八童子,色如桃花。

王便见之,盛礼设乐,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

升腾青云,蹈梁甫兮。观见三光,遇北斗兮。

驱乘风云,使玉女兮。"今所谓淮南操是也。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

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

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

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

"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

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

"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

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汉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为邺令。

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

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

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作者:真·数码罐头 2005-7-27 18:11 回复此发言 --------------------------------------------------------------------------------2 《搜神记》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

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

文言文,金石

3.谁知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文言文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4.金石录后序翻译

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历史上的分香卖履是有典故的: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 处 汉·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金石录后序的全文翻译如下:《金石录》三十卷是我丈夫赵明诚所写。从夏商周以来,至五代末,无论是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上的款识,还是刻在石碑上的名人或隐士的事迹,这些金石镂刻的文字共2000卷,明诚都矫正了其中的错误,并对之一一品评。

合乎圣人之道的,订正史官错误的金石文字,这里都记载了。这本书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人如遭遇横祸,什么都会损失,无论是书画还是胡椒;爱钱的和爱《左传》的,同是爱好,有什么差异?名虽不同,内心的情感却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

当时我父亲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明诚当年才21岁,还在太学当太学生呢。

我们两家都是寒族。每月初一,十五,太学里都放假。

明诚就去当铺把衣服当个500钱的,然后步行到相国寺,买些碑文和零食回家。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坐着,边研究碑文,边吃零食。

那时侯的日子,是多么自由、快乐啊。过了两年,明诚外出作官,他立志宁可粗茶淡饭,也要走遍天下最最辽远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

日积月累,他搜集的资料越积越多。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有在秘书省的,常常有些佚诗、逸史,或者旧壁中、古墓里掘出的书。

他就尽力抄写,觉得非常有意思,渐渐沉醉其中。之后只要见到古今名人字画,夏商周的奇器,他都要凑钱卖下,甚至卖掉身上的衣服也再所不惜。

我还记得崇宁年间,有人拿徐熙的《牡丹图》来,要价20万钱。当时就算是贵家子弟,20万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我们把它留了两夜,仍然没法子筹到钱,只好还他。我们夫妻两人为此惆怅好几天。

之后我们移居青州乡下,在乡下住了10年。那段日子衣食有余。

明诚又接连做了两任太守。明诚把他全部的薪水都用于著书。

每得一本书,我们便一同校勘,整理成集,题上署名。得到书画彝鼎,也要把玩一阵,指摘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烧尽一只蜡烛才肯放下。

所以我们收集的书画精细、完整极了,任那一个收藏家怕也比不得我们吧? 我的记性一向不错。那时候,每天吃完饭,我和明诚的习惯是在归来堂喝茶,指着堆积的书卷,说某件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可以找到,猜中的人就算赢了。

赢的人先喝茶。我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于茶都倒到怀里了。

反倒喝不到一口。 我愿意过一辈子这样的日子,永远永远的生活在这样的日子里。

那时侯虽然穷困患难,可心中的志愿却从未改变过一丝一毫。 收书的任务完成后,我们在归来堂建了书库,将书分类编号,一一放置。

如要读,先要用钥匙打开柜锁,然后在簿子上登记,然后,才可拿出书——精细到了这样的地步。有时候我不小心把书稍微损坏了或者弄脏了一点点,明诚定然会责备我,命我擦拭干净,不再象以前那么和蔼了。

收藏书籍是为了使自己开心,现在反而惹得大家都不愉快。我是急性子,就想法子攒钱另买书,也不吃荤菜了,不穿好看衣服了,更不要什么珠宝首饰、贵重家具了。

看到诸子百家的书,只要字不缺,版本不假的,就都买下来作为副本。家里有两套《周易》和《左传》,文字都是最全的。

或放在案几上,或放在枕边,彼此心意相通,目往神授。这可比声色犬马快乐多了。

靖康丙午年,明诚在淄州做太守。听说金军已经侵占了京师,明诚和我茫然四顾,看着满箱满柜的书籍字画及古器,心中恋恋不舍,却又惆怅不已,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往后怕再也不归我们所有了。

建炎丁未年3月间,我婆婆去世,明诚与我奔丧南去。不可能将所有的物品都带上。

只好把那些又重又大的印本、重复的字画,没有款识的古器丢掉。然后又丢弃了些国子监刻本的书籍、寻常字画和些重大的古器。

几次削减,还是装了十五车。先到海州,雇了几艘船渡过淮河,然后又经由长江,方到建康。

我们在青州老家,还锁有书册等,用了十多间屋子。我们本打算第二年春天再运过来,但十二月时,金军攻陷了青州,那十多间的书册,尽化为灰烬了。

建炎戊申年九月,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己酉年三月明诚被罢官,于是我们乘舟上芜湖,到了姑熟,打算在赣江一带找个住处。

五月,到池阳,接到圣旨让他去做湖州的知州,要他上殿面君。于是他将我安置在池阳,独自一人入朝去了。

六月十三日,他离舟上岸。他坐在岸上,穿着夏天的葛衣,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

他看起来非常精神,目光炯炯的望着船,跟我告别。我又焦急又难过,大喊道:“如果城里真的情势紧急。

我该怎么办呀?”明诚伸出食指和中指,远远的回答我:“你跟着其他人吧。如果迫不得已,你先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扔掉衣服被子,然后扔掉书画,再扔掉古器。

不过那些祭器和礼器,你就背着抱着,与你共存亡,别忘了!”说完骑马绝尘而去。他在路上。

5.什么是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镌刻品。

《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

两汉金石刻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

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

6.李清照通晓金石,“金石”指什么

所谓"金石"是指古文字,因在古代,特别是古代早期,文字都是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划在石头上;

所以就把研究古文字的学问称为金石之学,(古称铜为金)金石考据家就是考证刻划在金石上的古文字的学者。

金和美石之属,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常用以比喻不朽;

指钟磬一类乐器,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指古代丹药。

7.金石录后序文言知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后序)【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

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

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 归:回家B.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 质:典押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信宿:连宿两夜D.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重:即“再”,重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则或咎其欲出者B.为饮茶先后 公为我献之C.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下列对文中画 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过程和目的,同时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详写了夫妇早年的生活经历、集书经过,重点描叙了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的情况。

B.本文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作者以时间为序把历历往事构织成一条纵向的明线,以“得之艰而失之易”为主线,贯穿全文。

C.深入体味,作者还隐置了一条以夫妻感情为经的暗线,采取路随峰转的手法,让暗线与明线表里同行,浑然一体:慨叹金石书画“得之艰而失之易”是结构主线,睹书怀人、抚今追昔是情感暗线。D.文本对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得之艰”与“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十多年与损失几年时间,三是得藏品的欢愉与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书前的恩爱苦乐与成书时的孤独惨怛等。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4分)译文: (2)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3分)译文: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译文: 答案:5.答案:A(归:出嫁)6.答案:C(而,表转折,反而,却;A,代词,他的;代词,那些;B,动,作为;介,替;D,代,它;助,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答案:D8.答案:A(文章没有重点描叙“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的情况”,而是重点在叙述其成书经过)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答案:(我们)得到书、画以及彝和鼎(这样的酒器),也摩挲把玩或展开来欣赏,批评上面的毛病,每晚(品评)以烧尽一支蜡烛为标准。(得分点:摩玩,疵病,尽,为率)(2)答案:在归来堂中建起了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了书册。

(得分点:起,簿甲乙,置)(3)答案: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得分点:以,菲薄,尤物)文言文参考译文:以上《金石录》三十。

金石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