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1.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现来抱怨一句:这谁问这么一个蛋疼又累死人的问题啊。问起来容易,考证起来要人命。

===========================戾气阻挡线=============================

下面是正式回答问题:

首先,古文是有标点的,比如: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标点。

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

汉马王堆帛书《老子》:

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图为宋刻本):

这里的顿号、句号已经基本具有了现在的形态。

宋代《尚书表注》

书中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

明代《罪惟录》

标点和《经典释文》类似,基本上也是顿号句号两种,另外圆圈也用作着重号。

明代《永乐大典》:

只用句号(圆圈)一种标点,图中小红圈即是。

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不用符号的标点法,例如:

空格标点:以空格作为标点的,如宋本《华阳国志》:

注疏标点:以注疏作为标点,即到整句的地方再行注疏,如宋本《六臣注文选》

汉字标点: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如清代《四书句读释义》

当然,古代也有大量没有标点的书籍,对于这些书籍,往往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表示标点,例如《诗》中用重复的形式、整齐的句子,《骚》中用“兮”表示一句结束,另外如韵脚、语气助词等,樊燕挺老师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注意这些不仅是划分句子的方法,也是当时写文章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文心雕龙·章句》就谈到了写文章时采用虚词协助读者断句的问题:“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当然,这些方法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古文中才有不少悬案,例如《论语·子罕》篇首句: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究竟是该断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总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碰到这些问题,需要参照多家注疏,配合小学功底,仔细鉴别,方能领会其原意。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不但不是没有标点,反而是有大量的有标点书籍存在的。问题在于标点的系统不统一,几乎每家各用一套系统,你用圆我用方,你用实心的我用空心的,你标注在文字左边我标注在文字下面……和其他各种学问一样,问题也是出在没有系统上。没有系统,所以不能流传,进而就会失传。

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吗,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叫什么

2.为什么中国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例如文章靠每句尾的文言虚词断句;骈文靠对仗断句;诗词格律靠韵脚和当时的曲谱断句。

之前看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和其他的古典名著,都存在不同的断句问题,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终于明白了——古文都是一文到底,不用标点符号,注意不是没有,而是不用,“没有”和“不用”是两回事。为什么不用?因为文章一经圈点,文气就断了,正如人的三焦之气本是通畅的,如被截断气机就滞涩不通一样。文章是有生命的,有眼有气,文气一断文意就僵了,文章就死了。一部《论语》一辈子都读不厌,每年读都有每年的理解,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体会,句读一变,整个文意都大变,所以不能断死。

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做“读”,用点来标记,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句读点错了,常常闹笑话、出歧义。例如当年批孔运动,常用《论语》里面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话来说事,说孔子为专制帝王帮忙,推行愚民政策。还将老子拉过来陪绑,因为《老子》中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的话。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他把教育从贵族的殿堂推向民间,才有后世的社会教育,这是孔子的伟大贡献。孔子是有教无类,要将所有人都教明白,如果要“愚民”,他又教道谁去呢?这从道理上都讲不通。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呢?断句断错了。孔子的意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懂道理,就随他们去,为政者不要没事找事;老百姓不懂道理,就要教育他们,这是为政者的责任。同理,孩子听话,父母就不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挑剔;孩子不听话,父母就要好好地对他进行教育。

标点符号,文言文

3.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

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

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

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

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4.古文中有标点吗

在清代以前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那时的文章断句靠的是每句尾的文言虚词判断;骈文靠对仗断句;诗词格律靠韵脚和当时的曲谱断句。大概在清代后期,教塾的先生为方便刚入学的儿童断句,便用毛笔顶端醮朱砂在断句的地方印上类似“。”的印记。我家现在还有几本我老爷爷读私塾时的书,里有很多红圈,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后来大人告诉后才知道的。

下面的是抄的:

古人写作不用标点符号,标点是五四以后才有的。

古人写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道德经》的原文自然也没有标点,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特意加上了标点。

1842年以前,传教士在南洋地区出版中文报刊,其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刊物。其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也有关於世界历史、民俗风情、天文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亦将西方标点符号系统引入中文,不但有断句,包括「、」「,」「。」和地名、人名专用号「求求」都已使用。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

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得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得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饿标点符号。第三步,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