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李清照文言文阅读(李清照《词论》全文翻译?)
1.李清照《词论》全文翻译?
您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翻译: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2。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3。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4、宋子京兄弟5,沈唐6、元绛7、晁次膺8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9、欧阳永叔10、苏子瞻11,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12、曾子固13,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14、贺方回15、秦少游16、黄鲁直出17,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2.李清照的<<词论>>内容
《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全文如下: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
3.词论原文写作背景及译文
记得采纳哟 写作背景:李清照《词论》,词学界普遍认为作于北宋。
但"北宋说"论据不足,现有论据及论证过程有错误之处。《词论》应作于南渡后,理由是:《词论》力斥"亡国之音",与南渡后的社会背景合拍;"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等语,似为南渡后追记之辞;《词论》所标榜的"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等,在北宋末年才逐渐完善;《词论》出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而不是前集;北宋后期,苏黄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李清照身份特殊,此时不太可能写作针对苏黄的《词论》;《词论》可能是针对南宋词坛的现实而发。
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
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
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
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
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
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
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
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
4.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有哪些
醉花阴·重阳 风之苇 作于 2005年12月29日 --------------------------------------------------------------------------------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人,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与苏轼,黄庭坚等诗词大家交往甚密,一生著作也甚丰,其母王氏也能识文填字。可以说,李清照后来的卓著成就和家庭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便出去做官了。
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如《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的“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另外还有这《醉花阴·重阳》里绝佳的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现仅以本词为例,来品味词人独首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
词的上阕寄情于景。写的是作者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的生活感受。
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的是大清早刚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地,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呵。
我又不禁想起温庭筠的小令《望江南》中的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萍洲。”这两处写“愁”的手法皆为“移情于景”,这两种“愁”同是女子思夫之愁,不同的意象竟然可以给我们相似的感受,或许这便是所谓的心理感应的谙合之处吧。
接下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写作者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制的枕头,半夜突然感到有点凉了。
这淡淡的叙述,不假修饰,明白如话,其中寄寓了作者不知多少的悠悠思夫情,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却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李清照独“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使词的语言艺术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词的下阕写的是作者饮酒赏菊的生活片段。
这里“东篱把酒”化用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表述了作者羡慕陶渊明怡然无忧的归隐生活。奈何在黄昏时分饮酒却又平添了几许烦忧,作者在借酒浇愁,可哪堪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真真应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后三句可谓字字珠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清风拂过,珠帘闪动,一个美丽的少妇因相思容颜憔悴,灵魂脱壳般怔怔望着渐渐枯萎的黄花,整个情节浓缩成一副电影蒙太奇久久印在我们心中。 为了说明李清照独特的语言艺术,我们来读一篇故事。
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可见李清照的特有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灵感受并非一般人甚至她的丈夫所能模仿。
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许宝善《自怡轩词选》称之:“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陈世琨《云韶集》云:“无一字不秀雅。”特别是最后三句——柴虎臣在《古今词论》里称之为“可谓雅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好一个痴情的李清照呵,为夫消的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醉花阴·重阳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人,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与苏轼,黄庭坚等诗词大家交往甚密,一生著作也甚丰,其母王氏也能识文填字。
可以说,李清照后来的卓著成就和家庭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
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便出去做官了。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如《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凤凰台上忆吹萧》中的“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另外还有这《醉花阴·重阳》里绝佳的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现仅以本词为例,来品味词人独首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 词的上阕寄情于景。
写的是作者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的生活感受。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写的是大清早刚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地,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
5.蝶恋花庭院深深李清照阅读答案
蝶 恋 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可以是闺怨,也可以有所寄寓,自圆其说即可。2、过片三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阅读答案】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阅读答案。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杨华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本词颇有意境,请从深、堆二字中任选一字进行赏析。(2分)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2分) 参考答案:7.(1)B (2)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
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3)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着一苦字。赏析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的《阳春集》。
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词曲概》)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
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词据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此词写闺怨。
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不妨说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先说景深。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安排。
读着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在眼前出现了一组电影摇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读者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
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日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与此同义。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可是词人还没有让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的地点。他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做尽铺排,造足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说情深。词中写情,通常是和景结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侧重。
此词将女主人公的感情层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笔将抽象的感情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人们仿佛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