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文言文答案(司马光救友阅读答案司马光救友阅读答案原文:光生七岁,凛然如成)

1.司马光救友阅读答案司马光救友阅读答案原文:光生七岁,凛然如成

1。

退--回家 2。自是--从此以后 3。

没--淹没 4。去--离开、跑掉5。

持--拿起、举起 6。了--知道、了解 2。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能看出他勤奋好学3。 好学的故事悬梁刺股——“悬梁”的故事:汉代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的故事: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

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

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

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幼时家贫无钱点灯,为了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晚上还要利用冬天夜里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2.阅读《破瓮救友》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小题1:(1)①这;②离开,跑开;③获得,得到;④在。

(2)D

小题1:水迸/儿得活。

小题1:(1)一个小孩登上水缸,一不小心,失足跌了下去,淹没在水缸里。

(2)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或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小题1:爱护小朋友,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聪明灵慧。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之”的用法。“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中的之字是代词“它”A、B、C三项中的之字,有的可翻译为“的”有的是助词,D项翻译为代词“它”。故选D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5: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把握关键语句,答案不唯一写出其精神即可。

文言文,凛然,七岁,成人

3.文言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

是不是这个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4.司马光 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也答案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解释】 司马光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

(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71回。

5.文言文 (司马)光生七岁,之中 既了其中指的了,群儿戏于庭的于什

1、了:了解,知道。

2、于:在。

原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群众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他对(《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渴和寒冷。

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以存活了。

出处:《左氏春秋》——北宋·司马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司马光砸缸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文言文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