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最新题型(语文大问题)
1.语文大问题
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和鉴赏试题的应答方法(14题、21题和小阅读试题中的有的题) 这些试题都是选择题,一般是指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14题和现代文大阅读的最后一题21题,也在现代文小阅读试题中出现。
这些选择试题的错误项,命题者一般都是用“多了”“少了”“换了”的办法来设置的,只要抓住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方法,对照原文,来发现错误项,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答案。 下面就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
1、多了(空加) 就是命题者在某个错误项里空加了原材料所没有的内容。 和原材料相比,只要发现了命题者空加了原材料所没有的内容,这个错误项就可以确定了。
如2002年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22题的C项,“‘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俞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读完全文,没有发现有关作者学艺的文字,很明显,此项的后一句内容是空加的,这一项就是错误的。
又如96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最后一题19题的B项,“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他厌恶巫师哗众求雨,他怎么自己又去求雨呢?矛盾了。 原文是“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雨立刻就下起来啦,是碰巧,并没有“求得”,“求得”是空加的。
再如2004年全国老课程卷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21题的B项“可贺”和C项“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和原材料相比,都是空加的内容,也就是多了,所以它们都错了。 2、少了(片面) 原材料中某内容有好几点,命题者在错误项里少说了,这也是片面。
如果我们发现某选项少解说了内容,那么这一项就是错误项。 如2001年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24题的A项,“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B项比,B项是“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由此看出,A项少了“实实在在”这一内容,A项就犯了片面的错误,A项就是错误项。
再如199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题16题的D项。 3、换了(转移) 换了就是转移,一是对原材料的某内容从空间位置上转移,二是词语意义的转移。
一是对原材料的某内容从空间位置上转移,即换了位置。 如94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最后一题19题的C项,“子平……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综观全文,“觊之益重之”这句话在“归家养母”之前,因为归家之后,觊之对他的情况就不了解了。很明显,命题者把这句话的位置后移了,那么这一项就是错误项。
二是词语意义的转移,即用错误的词语来替换。 如2001年全国卷现代文小阅读题第19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原文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的诗文”。在这一项,命题者设置了两处错误,一是用“从古到今”替换了“历朝”,这就是词语意义的转移,再就是“奔腾如飞”是空加的。
那么这一项就是错误的。 多了、少了、换了是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办法,我们在精读把握了原材料以后,对照原材料,用这个办法来发现错误项,从而作出正确答案,还是比较容易的。
给您我的博客,您可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