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亮文言文阅读(《“李大亮,雍州泾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爱问知识)
1.《“李大亮,雍州泾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B。
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夸耀。C。
深乖昔 乖:违背。 D。
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A。
①④⑤ B。①③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C。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
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4分)(2)“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4分)(3)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⑤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
1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2.<<庄子•徐无鬼>>古文对比阅读答案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奚:何,什么。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秋水时至 (时: ) (2)河伯始旋其面目(旋: )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 ) (4)小童辞(辞: )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之谓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B .顺流而东行 向为身死而不受 C.河伯始旋其面目 其害真不知马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4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1 、( 1 )按时(2 )穷尽,尽(3 )拜见,拜访(4 )谢绝 12 、D 13、( 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2 )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1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D【小题4】(1)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
(2)于是拿出纸笔逐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有人敢承当,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应允而没有推辞。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连缀,写作)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 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A (④⑥分别是都督,崔融与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论③是沛王的举动,间接表现王勃的文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D ("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否公认不能从崔融与张说等人评语中看出,其次,杨,卢等人的文采远不及王的说法也不合原意)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抵”指犯罪,“匿”是指躲,“辄”指“就”,这三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2分。 (2)这个句子中“因”指于是,“莫”是没有人的意思,“辞”在这是推辞,这三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2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附文译文: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时就擅长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作注的《汉书》,读后便写了《指瑕》一文来指摘其中的错误。麟德初年,刘祥道巡察关内,王勃上书自荐,刘祥道(极为欣赏)便向朝廷上表。
(王勃)在对策中成绩优异。未及成年,便被授予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便征召他担任自己的署府修撰,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 书完成后,沛王非常爱惜器重他。
当时,诸王都喜爱斗鸡,王勃便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看到后大怒:“这是想要挑拨诸王们的关系。”
把他斥退出府。王勃被废黜后,客居剑南一带,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叹息不已,怀想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后来听说虢州多药草,就请求补任虢州参军。因恃才傲物,被同僚们嫉恨。
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事情后来被发觉,按律当诛,恰逢遇赦仅免除了官职。
勃父福畤,担任雍州司功参军,也因王勃的原因,被贬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视,渡海溺水,惊悸过度,回来后不久死去,终年二十九岁。
当初(省亲时),王勃取道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摆宴席,事先让其女婿写好了序文,准备宴席上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逐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人敢承当,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应允而没有推辞。
都督很生气,起身换衣服去休息,派下属等候他的文章写好(一句)就向自己报告。 报告几次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惊奇,于是惊讶他说:“真是一位天才啊!”便请他完整地写成,最后非常高兴地结束宴席。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精心构思,先磨上数升墨,然后酣畅地饮酒,拉过被子盖上脸就睡,睡醒了,拿过笔一挥而就,一个字也不需要改动,当时的人们都认为王勃是打了“腹稿”。 他尤其喜欢著书。
当初,王勃祖父王通,隋末居住在白牛溪的教授门徒,其门人众多。曾经从汉魏到晋作书一百二十篇,来续写古《尚书》,后来丢失了序文,仅留下名录而没有书(内容)的有十篇,王勃补写了缺失亡逸的,最后定稿二十五篇。
曾说(会医术的)人的子女不可能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安有秘术,王勃跟他学,完全学到了他的精髓。 曾经读《易经》,晚上做梦仿佛有人告诉说:“《易经》中有太极,你认真思考一下吧。”
醒后就写下了《易发挥》数篇,写取《晋卦》时,恰逢生病就停止了。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王、杨、卢、骆”四杰。
崔融与张说评论王勃等人时说:“王勃的文章气势宏大奔放,不是一般人所能赶得上的,杨炯、卢照邻还可以企及。”。
4.文言文阅读 李大亮
“陪葬昭陵”“谕以祸福”出自《李大亮》(《旧唐书·列传第十二》)。“陪葬昭陵”意为“陪葬在昭陵”;“谕以祸福”意为“把祸福向他们讲明”。
【原文】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译文】
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属县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用开垦土地劝勉人们,当年就获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位居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
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
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至于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
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为他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
5.故事《悬梁刺股》文言文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
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