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之道文言文翻译(答鲍觉生书翻译)

1.答鲍觉生书 翻译

原文: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

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在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闽、冉、游、夏之伦,执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沐浴车服礼器之余韵;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黄、蔡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

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

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即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

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急,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资,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于是或师焉,或友焉。

盖自幼至今,同志相导之助,莫盛于此时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万雄俊之群旧尝假馆于歙者,或散或恨,不可复合,无所慰其意。

冀得一二秀髦后进,与之相劝相成,而来游者,类溺没于科举旧习,而不能为之展其志,拓其才。盖虽考订、辞章之末,鲜有能助我者,况其他乎?呜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壮岁师友相从之欢亦渺不可复,甚矣, 岁晚而道益孤也! 今夫积云成露,积霜成雪,积溪涧之水成江河,何者?有所因也。

骐骥一跃,可方驽马十驾;然使欲东而西,欲南而北,则虽骐骥输驽马矣,何者?力虽强,无策之者也。君子之志于道也,合众人之贤明,以群相诱掖,虽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

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违众,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无人导延,乃欲积跬步以致干里,吾知有画地以终焉已。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鲁、邹、洛、闽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

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畴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因来书念仆勤拳,故发愤举仆今昔之恨,而一为足下道之如此。翻译:刚刚接到来信阿。

问候我起居好否,感受到你的情意深重,因为你的言辞温厚,更增添了我对远方的你的思念。自从你北行,我闲居寡吉,感叹身边更加缺少可与深谈文章的通达敏捷的人才,因此内心常闷闷不乐,其他不值得挂念。

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春秋时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讲学,眼见圣人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颢、程颐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又怎么知道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聚众讲学,可以扶助我呢? 到了15岁,出门与乡里读书的人交往,见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学问。

众人一心,传习成风,若问他们圣贤的思想体系,就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回家将这种情况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在国内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十年了。

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进入壮年,到过东越吴楚这些地方,交游不断广阔深远,见有的人爱好夏商周三代的典章文物,擅长考据订正;有的人钦慕秦汉以来的诗歌古文,以文采超逸美妙相推崇。

内心喜悦而且羡慕,认为这些虽不是我急着要学的,然而也可以从这方面得到些许的帮助,应当用多余的力量通晓这种学问。于是我或者从师请教,或者交友互学,大概从小时到现在,志同道舍的人相互引导帮助,没有比这一时期更多的了。

如今已年满五十,脚不出乡里,而四方一群杰出的、曾经在歙县借用馆舍的老朋友,有的离散,有的死亡,不可能再聚合,已没什么能够安慰我的心。希望得到一两个俊秀的青年,-与他相互勉励,一同长进;可是来交往的人,大抵沉溺在科举考试的旧习中,不能因此伸展志向,拓展才能,即使对考据订正辞章这类并非根本的学问,也很少能给我帮助,何况其他方面呢?唉!幼年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了,就是壮年时师长学友之间相互切磋的快乐,也渺远不可恢复。

严重啊!年纪大但是我追求道更加孤单了。 君子有志于道,能汇聚众人的聪明才智,依靠大家相互引导扶助,即使只有中等才能也能赶得上并且有余;竭尽自己微小的智慧才能,曲折不顺,与道相随,即使是豪杰也有所不足。

我的智慧比不上普通人,又偏偏离开了众人。有志于学道,如同深居于暗室,没有人导引,竞想要积跬步而到达千里,我知道只能是局限于自己的学问而终了一生了。

从前我幼稚愚昧,没有考虑自己德行浅薄,才智平庸,奋勇地以继承孔孟、二程与朱熹的学说作为自己的职责,这种志向难道小吗?如今已五十岁了,值得肯定的只有这点。想要尽自己的才智,在暮年求得成功,可是独学而无友的痛苦,反而超过从前,碰上疑难问题,谁能指点我呢?这就是我半夜伏枕叹息,。

讲学之道文言文翻译,卢庄道文言文及翻译,进学之道文言文翻译

2.《赛商鞅尖酸》的文言文翻译

有个外号叫“赛商鞅”的人,这里不提他的真实姓名和籍贯,他是位老秀才,带着家眷寄居在北京。此人天性尖酸刻薄,凡是好人好事,他都要刻意从中挑剔,故而得了个“赛商鞅”之名。

翰林院编修钱敦堂先生死后,他的门生们为他筹措款项,置办衾棺,料理丧事,并赡养怃恤他的妻儿子女。事事办得周全妥贴。这位“赛商鞅”却说:“世间哪有这么好心的人。他们分明是借机沽名钓誉,好博得人家称他们有古道心肠,让显要人物知道他们的名声,将来想攀附钻营就容易了。”有一位贫民,他的母亲病饿死于路旁。这位贫民跪在母亲的遗体旁,向路人乞钱买棺,以安葬母亲。他面容憔悴,形体枯槁,声音酸楚悲哀。很多人为之泪下,纷纷施舍给他零钱。这位赛商鞅说:“这人是借死尸发洋财!那躺在地上的,是不是他妈妈还不知道呢!什么大孝子?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有一次,这位“赛商鞅”路经一座表彰节妇的牌坊。

“赛商鞅”抬头看了一阵碑文,嘲笑说:“这位夫人生前富贵,家里奴仆众多。难道就没有像秦宫、冯子都那种人?这事得加以查核,我不敢断定她不是节妇,但也不敢说她肯定就是节妇。”

这位赛商鞅平生所操的论调都是这样尖酸刻薄,所以人们都怕他,回避他,也没人敢请他教书。因此,他一辈子不得志,终于贫困潦倒而死。他死后,妻子儿女流落街头,极为悲惨。

后来,有人在朋友的宴席上见到一位陪酒的妓女,她那举止言谈,颇有书香门第的闺秀风度。

人们感到惊讶,认为这样一位女性不该沦为倚门卖俏之流。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就是赛商鞅最小的女儿。他的女儿竟走到了这一步,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先父姚安公说:“这位绰号赛商鞅的老秀才,平生并没有做过什么大的罪恶。但他总要显示自己的识见高人一等,所以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这种悲惨的地步,怎可不引以为戒呢!”

1、尖酸刻薄,解释:说话带刺,待人冷酷,不给人丝毫回旋的余地,使人感觉没有人情味。出处:宋·陈抟《心相编》:"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

2、陈抟五代后唐时隐居山中, 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为宋初著名的理学家。此篇疑是明清时人托名而作。虽疑为托名之作,但仍不失为,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持家、明理悟道乃至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之佳作。

3、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4、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陈庄村)(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 。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

5、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文言文,讲学,之道,翻译

3.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译文】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孔子、孟子去世后,圣

学颠覆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

道的人,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私欲,天下的

人竞相模仿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人与人之间彼此

效法,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

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人人都去追

逐。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无穷,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霸

术再也行不通了。此时,世上儒者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

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但是,

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

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如此,他们希望讲明修饰,以求

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

相对来说,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

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

了华丽去夸大它。如此沸沸扬扬,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不知有多少人!

面对万径千蹊,人们无所适从。世上的学者,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

场,处处都是嬉戏跳跃、竞奇斗巧、争妍献笑之人,观者瞻前顾后,应

接不暇,致使耳聋眼昏,神情恍惚,成天在那里胡乱转悠,乐不知返。

他们仿佛精神失常,连自己的家竟也不知在哪。其时,国之君也被这些

主张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自己到底说什么也一无

所知。有时,虽有人觉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

欲有所作为,但他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为争取富强功利的霸业罢了。

圣人的学问,越来越晦暗;功利的习气,越来越严重。其间,虽也有人

推崇佛老,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虽也有人曾综

合群儒的主张,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功利的

毒汗,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积习成性,时至今日已达几千年之

久。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此争夺、

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声誉上彼此竞取。那些从政为官的人,主管钱粮

还想兼事军事刑法;主管礼乐还想兼事官员选拔。身为郡县长官,还想

提升到藩司和臬司;身为御史,又窥视着宰相这一要职。不能作那样的

事,就不能担任兼管那件事的官;不通晓那一方面的知识,就不能谋求

那方面的名誉。记诵的广博,恰好滋长了他的傲慢;知识的增多,恰好

让他去为非作歹;见闻的广泛,恰好使他恣意狡辨;辞意的华丽,恰好

掩饰了他的虚伪做作。因此,皋、夔、稷、契不能兼作的事情,现在,

刚入学的小孩子都想通晓他们的主张,穷尽他们的方法。他们树的名义

招牌,都是为了什么共同促进天下的事业,但真正的意图是,以此为幌

子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实现他们的私心。唉!凭如此的积习,凭如此的

心志,而又讲如此的学术,当他们闻听圣人的教导,就把它当成累赘包

袱,从而格格不入,如此看来,此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他们认为

良知并不完美,认为圣人的学问是无用之术,这也是势所必然的了。唉!

士者此生,又岂能求得圣人的学问?又岂能讲明圣人的学问?士者此生,

以学为志,不也是太劳累,太拘泥、太艰难了吗?唉,真可悲啊!有幸

的是,人心中的天理始终不会泯灭覆没,良知的光明,万古如一日。那

么,倾听了我所讲的拔本塞源的主张,一定会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拍

案而起,如决口的河水,一泻千里而势不可挡!若非豪侠之士,自觉勇

敢地奋起,我又对谁寄予厚望呢?

4.文言文答李生第一书翻译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察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护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话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舒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艺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 的源泉里游弋,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讲学之道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