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说难》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

1。

D2。A3。

D4。(1)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2)百家的学说,我都已经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解析】1。数shǔ:列举2。

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表顺接。B项,都是介词,替。

C项,均为介词,从。D项,音节助词,无义。

3。时间错误。

原文为“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4。

(1)“免”:释放,“为”:变成,“其”:一定。各1分,句意2分(2)“既”:已经,“摧”:挫败,“恶”:怎么。

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至于(国君)知道(臣子)所要劝谏的内容,虽然接见了(来劝谏的臣子)却拒绝接受他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言听计从了,这又是变灾难为可喜可贺的事情了。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吕甥前往秦国拜见秦穆公,在王城订立盟约,他将替晋国游说(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

秦穆公问道:“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见识短浅的人说一定要(向秦国)报仇,君子说一定要(向秦国)报答恩德。”

秦穆公又说:“你们国家认为你们君主(指晋惠公)的命运如何?”吕甥回答说:“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泰国终于让晋惠公回国了。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肯, 说:“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我—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为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来。

左师从容落座,先问太后身体如何,接着请求太后恩准让他的小儿子当个宫廷的黑衣卫士。太后说:“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问答说:“胜过妇人。”

之后就谈到了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最终)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情况。 太后醒悟后,左师随即问道:“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身处世?”太后说:“听凭您安排长安君吧。”

于是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范雎在秦国逐渐被疏远,蔡泽到了秦国,让人公开讲一些激怒范雎的话,说:“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只要—见到秦王,必定要夺去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百家的学说,我都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于是)派人找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说要取代我为相,有这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洋的。”随即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例子。

范雎知道蔡泽要让自己窘迫从而说服自己,就故意说:“杀身成名,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名声都能保全的道理诱导他,极力以闳夭、周公的忠正圣明说服他。 现在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闳夭等人,规劝他把相印归还秦王,把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

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延请蔡泽入室待以上宾之礼。最后取代范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曾将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来以太后之事为谏的杀无赦”。已杀了二十七人。

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言出于爱,蔡泽之说激发于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了。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呀! 。

2.求韩非的《说难》的原文及翻译有的朋友帮下忙,谢谢~!

说难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虚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

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

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之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 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

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未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原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谈论却尽其所知,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

文言文

3.韩非的《说难》看不懂谁能翻译一下?

《说难》[译文] :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不足以劝说君主,不是难在我的口才不足以阐明主张.不是难在我不敢把意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是难在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话去打动他。

进说的对象想得到好的名声,进说者却用 厚利去打动他。 就会被当作节操低下的人。

得到卑贱的待遇。必定要被抛弃得老远老远了。

进说的对象内心想谋取厚利,表面上却追求名声,如果用名声去劝说,就会表面上被采纳,事实上被疏远;如果用厚利去劝说,就会暗地里采纳进说者的意见,公开地抛弃劝说者本身。此事不可不明察。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因泄密而失败。未必是进言者本人泄露了君主秘密,而是在谈话中无意触及到了君主心中隐藏着的事,并且知晓他这样做的意图,这样做的人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公开地做某件事,内心却想借此办成另一件事,进 说者不但知道他表面上所做的事,而且知道这样做的真实意图,这样做的人会身遭危险。 君主暗中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而筹划对了,可是外界的智者,把这件秘密的事情猜出来了;这样这事就泄露到外界。

君主不知泄露的真相,必定以为是说者泄露的。这样,说者本身就危险。

君主对进说的人亲密的恩泽还未达到深厚的程度,而进说的人尽其所知来讲知心的话,所说的如果能实行而且见功效了,君主不会认为是他的功劳;所说的如果不能实行而且遭到失败,那就会被君主怀疑。 这样,进说的人本身就危险。

贵人有了过错,进说者明白地说出礼仪的准则,借此来挑剔他的缺点,这样,说者本身就危险。贵人自以为谋划得当,想以上作为个人独到的功绩,却被进说的人同样想到了,这样,说者本身就危险。

勉强君主去做不能做或不肯做的事,硬要停止君主不愿意停止的事,这样,说者本身就危险。 说者如果跟君主谈论他的大臣,君主就以为说者想离间君主的君臣关系;如果跟君主谈论君主左右亲近的人,就以为进说者在炫耀。

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以为进说者在寻找靠山;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以为进说者在试探自己(试探君主的心情)。进说者的话直接了当,君主就认为说者不明智,是个愚钝的人;进说者的话细致广博,君主就认为他废话连篇,俗不可耐;进说者简略地陈述意见,君主就认为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进说者全面而不受拘束地谈看法,君主就认为他粗野傲慢,修养欠缺。

进说的要务,在于懂得美化进说对象自鸣得意的事,掩盖进说对象羞于启齿的事,对于君主的要求,进说者一定要指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并给予鼓励;君主心中有卑下的念头,又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这种念头粉饰成美好的追求,抱怨他处事不果断;君主心中有过高的期求,根本就无法达到,进说者就应指出这种事的缺点,揭示会带来的危害,赞扬君主不做这种事。 有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能力,进说者就举出同类的其他事情做依据,使他借用自己的依据。

自己则佯装不知,以此帮助他逞能。进说者要与君主讲与人相安的话。

必须用好的名义加以阐明,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的私利。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情。

就应明白地指出这样做会遭到诋毁,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进说者有意称赞与君主有相同行为的人.就等于间接地称赞了君主;有意筹划另—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就等于间接地帮助了君主。

有人与君主有同样卑污的行为,进说者必须极力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人与君主遭受—了同样的挫折,进说者必须用明确的话加以掩饰,说他没有过失。

君主想要夸耀自己的力量时,就不要用难办的事难为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失算的事使他难堪。

进说的内容与君主所想没有什么违逆。言辞与君主的心意没有什么抵触,这就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了。

由此可以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进说者能尽情地发表意见。 伊尹当厨师,百里奚当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的重用。

这两个人都是才智杰出的人。还是不得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任用。

何等卑下啊!只要把我的言论看做像厨师、奴隶一样卑贱的人所讲的话,只要能听取和运用我的话来振衰救弊,聪明的人就不感到是耻辱了。经历了较长时间。

君主的恩泽已经深厚了,进说者深谋远虑不会被怀疑,争论是非也不会被加罪。这样就可以明白地分析利害得失来帮助君主建功立业,直接了当地指明是非来帮助君主端正言行,能够这样相互对待,才能取得进说的成功。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便先把女儿嫁给了胡君来使他心情愉快,便拿此事问群臣说:“我要兴兵,讨伐哪个国家好呢?”大夫关其思回答说:“可以讨伐胡国。 ”郑武公听了,勃然大怒,命武士杀死关其思,说:“胡国与郑国是兄弟邻邦,你说让我讨伐它,安的是什么心?”胡君听说了,以为郑国与胡国亲善。

就对郑国不加防备,郑国乘机派兵偷袭,灭亡了胡国。宋国有一个富翁,他家的院墙被大雨浇坏了,他的儿子说:“不把墙修好,会招来盗贼。

”邻居老头也这么说。夜里,富翁家里果然被盗,偷走了许多财物。

富翁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绝顶,却怀疑邻居老头与失窃有关。关其思与邻居老头的话都是恰当的,可是重则被杀,轻则被怀疑。

这不是了解事情有困难。

4.古文有什么特点?

古文有以下特点: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5.文言文断句规则

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差别的。

还是在网上找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觉得说得还比较在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

6.论诗 赵翼的翻译、我买的文言文太旧了

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早年家境清贫。

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就读于外。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十五岁,父卒,迫于生计艰难,他接过父业,挑起生活重担。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

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

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

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

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边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入直军机。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

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

授翰林院编修。以后数年,他相继参加了《平定准噶尔方略》和《御批通鉴辑览》两部官修史书的编写,还数度主持乡会试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地固边徼,虽民淳讼简,而仓谷出入,吏缘为奸;为痛革其弊,民大悦服。

寻奉特旨,令赴滇参军事,筹划与缅甸的战事。说经略:大兵欲渡戛鸠河,则偏师宜由蛮暮老官屯进,庶两军可互为声援。

功卒以济。一年后,复返镇安。

乾隆三十五年,调守广州。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

未几,擢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他当初在广州处理失误的一桩旧案被朝廷追究,受到降一级调用的处分,当路将奏留,以母者力辞。

归里侍养者五年,暨终制,遂不复出。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他取道山东赴京,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

行至台儿庄,忽患风疾,双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运屈服,掉头南归。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闽督李侍尧征台湾,道常州,邀往赞画。李素精严,君则济以宽大。

时兵将云集,群谓不日荡平;君独难之,亟清密调粤兵为备。及兵败,李乃服其先见。

事平,欲奏起,仍坚辞。 既归,复以著述自娱。

主讲安定书院。往来常苏间,所至名流倾倒,传写诗篇,江左纸贵。

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如唐之“元、白”。而君高才博物,既历清要,通达朝章国典,尤邃于史学,非袁、蒋所及也。

家居数十年,手不释卷。所撰《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钩稽同异,属辞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又撰《陔馀丛考》四十三卷、《檐曝杂记》六卷,虽未逮《日知》《养心》,并足为多闻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纪盛》四卷,亦征史才。

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

又《唐宋十家诗话》十二卷。 嘉庆庚午,重赴腐鸣宴,赐三品冠服。

卒年八十八。 [注释] 论诗:论诗:评论诗歌。

本题诗共五首,这里选第的是第二首。 李杜:指李白、杜甫。

江山:大地,引申为社会。 代有:每个时代都有。

才人:有才能的人,这里指杰出的诗人。 出:产生。

领:占领,这里是有影响的意思。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解读] 像盛唐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其作品固然独擅胜场,但经万口相传千年,到现在已欠缺新鲜感。 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人才辈出,展现其智慧,创作不朽之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各领风骚。

[赏析] 作者通过评论李白、杜甫诗篇深刻地指出:推陈出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会涌现出自己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里虽然说的是诗歌界,其实其他各界也都如此。

诗有鼓励人们勇于革新,在其它各项事业方面作出新贡献的意思;同时也启示人们:祖国人才辈出,应当不断发现新人,让他们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诗(五首) 论诗(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论诗(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论诗(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论诗(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7.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感叹闲适自在的自然生活,同时也隐含诗人对官场生活与官场小人的鄙夷。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8.文言文(成衣)“今之成衣者”难以做到“稳称身”的原因是什么

LZ好,清代书法家钱泳在《履园从话》中的故事:

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都是宁波人。

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

(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启示: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龄、相貌、体型的特点,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点,甚至揣摩到当时的官场习性和士林风气,可谓调查研究到家了。不象“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时髦,翻新花样,而“不知长短之理”,难以裁剪出美观而合身的衣服。

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反过来,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规律性,掌握对象的一切特征,就不会脱离客观实际。 14353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说难》的特点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