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太宗文言文答案(李世民畏魏征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答案)

1.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答案

无一不受到采纳,而他神色自若。

太宗即位 魏徵彩像先充谏议大夫,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左光禄大夫,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唐朝政治家,任贤纳谏,曾投瓦岗起义军。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曾任谏议大夫,使太宗也为之折服、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本着“仁义”行事,曾先后陈谏200多次。每进切谏。

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之一,封郑国公,励精图治,虽极端激怒太宗。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才识超卓,不稍动摇。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魏徵以性格刚直。

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早年值隋末战乱,以直谏敢言著称。

魏征谏太宗文言文翻译,魏征答太宗问文言文翻译,魏征答太宗问文言文

2.《魏征谏太宗》文言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 〔1〕固:使……稳固。〔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7〕凡百:所有的。

〔8〕景:大。〔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23〕宏:使……光大。

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

文言文,太宗,答案,魏征

3.魏徵传

2008年镇江市【甲】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新即位,励精(①)政道(②),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④)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⑤)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 )【注释】①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

③雅:素来 ④经:治理⑤劳:慰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l)孰视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15.对两位君主纳谏时的描写,【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

( 2 分)16.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细 (2 )认为 (3 )受蒙蔽 (4 )完,尽(答对一个给l 分)14 。

( 2 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美”“私”等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l 分)15.(2分)(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要点:①设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

②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或“敢于直谏”得1分。

意思对即可)17. (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

(要点:① 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 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

4.文言文阅读李世民畏魏征答案

原文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怒了。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注释 善:擅长,善于。回:回转,扭转。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霁(jì)威:息怒。谒告:请假。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严装:装备整齐。中辍:中止;辍:停止。鹞:猛禽。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固:同“故”,故意。尝:曾经。毕:完成。冢:坟。逾:超过。幸:去;前往。竟:居然。

分析 问:魏征上奏为何故意久久不停?答: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魏征谏太宗文言文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