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邑的意思(邑在古文中的解释)
1.邑在古文中的解释
邑
y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国都,京城〖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张衡《东京赋》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居民聚居的地方〖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邑人
yìrén
〖townspeople〗同邑的人
率妻子邑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谒于邑人。
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2.邑是什么意思
yì 部 首邑 五 笔KCB 笔 顺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基本解释城市,都城:城~。
都~。旧指县:~人(同乡的人)。
~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详细解释〈名〉(会意。甲骨文字形。
上为囗( 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
“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
本义:国)古代称侯国为邑 [state]组词邑厉 邑里 京邑 骑邑 宫邑 邑侯 邑党 公邑 邑僚 邑族 邑庭 西邑 邑墓 邑收 皇邑 市邑 试邑 忿邑 启邑 邑邑其它信息五 笔KCB 四 角60717 仓 颉RAU 五行土 笔画数7 郑码JYIA 字结构上下结构 部件拆解口、巴 注音ㄧˋ 统一码9091。
3.文言文中邑无小召吏民键以祸福的意思
一句的译文是:谦虚中说:“城市没有小。“把官吏百姓键以利害为防守,盗贼不入境。
全文译文:
罗无竞,字谦中。他的祖先是长沙人。遭遇马氏叛乱。曾祖是罗晟,祖父是罗亮,父亲是罗允;因为乐善好施在州里名声很大。谦中,皮肤白皙,风度仪态美好,小时候悟性高,在南昌游学几年,他被认为科举考试高中的呼声很高。痛恨读书人的风气日下,回家,闭门不出。恰逢熙河之役,上书朝廷陈述利害,皇上特意下旨表彰,授予他迪功郎。亲友们勉强他出行上任,开始担任建宁主簿,爱民如子,唯恐伤害了百姓。御史束湿令,鲁地人,贪污纳贿无技艺。怨恨他,想着中伤他,却找不到一点毛病。束湿令最终因为贪污而败露。起初谦中曾经代理县尉,乡民表演觳抵,让人认为是强盗,官府命令县尉捉捕。捕到后,按照实情上报公文,就委婉地劝告说这种情况可上报上级官府。于是就报告到郡,几十人得以不死。离官的时候,百姓拦路表示挽留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