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高中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1.高中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中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那么多,你应该把课题名写出来。
在这里以《游褒禅山记》为例,翻译几个重点句子吧。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古代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都是有心得的,是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刻而且广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平坦而且近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危险而且远的地方,那么到达的人就少。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刻地思考并且谨慎地选取的原因啊。
2.高中文言文助读 15—50 篇翻译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 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 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
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26。
3.【高中】翻译几个文言文的句子
1.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便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3.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4.用尽了我的力量而不能够到达的,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又有谁能讥笑我呢?5.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且慎重舍取的原因。
4.急需高中全部语文背诵重点句子和古文翻译句子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过秦论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最后一段总论很爱考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段常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我总结的就这些了,一般高考不会考平时模拟题那么偏。
5.高中语文每篇文言文重要词语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及通假字的总结
通假字与本字 例句 出处 “坐”通“座” 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郑人买履》 “反”同“返” 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 “阙”同“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峡》 “伏”通“服” 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 “负”通“伏” 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 《汉书-文三壬传》 “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止”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强”通“僵”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幼时记趣》 “邱”通“丘” 以土砾凸着为邱 《幼时记趣》 “女”同“汝” 悔女知之乎? 《论语》 “陇”通“垄” 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为”同“谓”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帖”通“贴”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熙”通“嬉” 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曾”通“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祗”通“只”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见”通“现” 刀美不外见 《马说》 “邪”通“耶” 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板”通“版” 活板 《活板》 “已”通“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诎”通“屈”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通“横”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简”通“拣”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攀”通“扳” 右手攀右趾 《核舟记》 “裁”通“才” 裁如星点 《山市》 “支”通“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夷”通“怡” 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尔”通“耳”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畔”通“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唱”通“倡”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以”通“已”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指”通“旨”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转”通“啭” 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具”通“俱”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辟”通“避” 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孟子-鱼我所欲也》 “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已”通“矣” 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共”通“供”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知”通“智”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句”通“勾”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勾践灭吴》 “帅”通“率”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 “取”通“娶” 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灭吴》 “免”通“娩”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勾践灭吴》 “政”通“征”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 “摩厉”通“磨砺” 而摩厉亡于义 《勾践灭吴》 “有”通“又” 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 “孰”同“熟” 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耆”通“嗜”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触龙说赵太后》 “反”同“返” 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 “希”同“稀” 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莫”同“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无”通“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同“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寡人之于国也》 “涂”同“途”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生”通“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辩”同“辨” 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从”通“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景”同“影”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距”通“拒” 距关 《鸿门宴》 “内”通“纳” 毋内诸侯 《鸿门宴》 “要”同“邀”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趣”通“趋” 趣舍万殊 《兰亭集序》 “由”通“犹”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而”通“尔” 早缫而绪 《种树郭橐驼传》 “振”通“震” 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 《滕王阁序》 “销”通“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机”通“几”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滕王阁序》 “受”通“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通“否” 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 “厌”通“餍”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当”通“倘”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父”通“甫”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函胡”同“含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 “莫”同“暮” 至莫夜月明 《石钟山记》 “赀”同“资”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曷”通“何” 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采”同“彩” 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 “圜”通“圆”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 “匪”通“非” 匪来贸丝 《卫风·氓》 “于”通“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说”通“脱”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卫风·氓》 “泮”通“畔” 淇则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