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奴文言文(一篇关于昆仑奴的文)
1.一篇关于昆仑奴的文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位崔生,他父亲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员,与当时的勋臣一品很要好,崔生当时任宫中警卫。
一品患病。崔生的父亲命他去探视。
崔生很年轻,容貌如玉,性情耿直,举止安祥,语言清雅。一品命一姬女卷起门帘,召崔生入室,崔生拜过一品后,传达了他父亲的关怀之情。
一品很喜欢崔生,让崔生坐在面前,二人闲谈。这时有三个艳丽无比的姬女站在前面,手捧着金饰的食器,食器中盛着用糖水浸过的鲜桃。
一品让一位身穿红绡衣的姬女端了一碗给崔生吃,崔生年轻,在姬女面前显得很羞涩,没有吃。一品又让红绡姬用匙喂崔生。
他不得已才吃了,姬女笑了,崔生要告辞回去。一品说:"你要闲暇时,必须经常来看我,可不要疏远了老夫。
"命红绡姬送崔生出院。这时,崔生一回头,看见那姬女伸出三个手指,又连续翻了三掌,然后又指了指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
"没有再说其它话语。崔生回来,先向父亲转达了一品的意思。
返回学院后便神迷意乱,脸也瘦了,话也少了,只是痴呆呆地想心事,整天不吃饭,他却吟了一首诗。 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
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璚芝雪艳愁。 他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时,他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去看了看崔生,说:"你心中有什么事,竟这样抱恨不已?你为什么不和我说。"崔生说:"这是我心里的事,你们怎么能知道。
"磨勒说:"你说吧,我一定能为你解除忧愁,不论什么难事,我都能办成。"崔生觉得这话不一般,便把他这段经历告诉了磨勒。
磨勒说:"这是小事一件,何不早说,你自找苦吃。"崔生又把红绡姬的隐语说了。
磨勒说:"这有什么难的,伸三个手指,是说一品家有十院歌姬,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说十五日后。
胸前小镜子,是说十五的月亮圆如镜,叫你去相会。"崔生一听非常激动,高兴。
他对磨勒说:"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开我心中的郁结,达到我的愿望呢?"磨勒笑了,说:"后天晚上,就是十五夜,请你用两匹青绢,做一套紧身衣服。一品家有猛犬,看守歌姬院门,一般人是进不去的,进去也将被咬死。
那犬,其警如神,其猛如虎,是曹州孟海之犬,这个世界上,除了我,别人不能杀死它。为了你,我就要杀死它。
"崔生便弄来了酒肉,犒赏磨勒。到了那晚的三更,磨勒拿了炼椎走了,只过了吃顿饭的时间他回来了,说:"犬,已经叫我打死,这回没有障碍了。
这晚三更后,崔生换上了紧身青衣,磨勒背着他飞过了十多重院墙,到了歌姬院,在第三院停下了,门也没锁,灯还亮着,只看着红绡姬长叹而坐,好像在等待。她不戴头饰,不施脂粉,满腹怨恨,满面悲戚,她在吟诗: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碧云飘断音书绝,空依玉箫愁凤凰。
宫中的侍卫都睡了,周围很寂静。崔生便慢慢地掀起门帘进去了,过了一会儿,红绡姬认出来人是崔生,便急忙跳下床,拉着崔生的手,说:"我知道你很聪明,一定会悟出我隐语的意思,所以那天才用手语。
可我不知道郎君你有什么神术,才能到这深宅大院?"崔生便把磨勒为他出的主意,并背他飞到这里的经过告诉了红绡女。姬女说:"磨勒在哪?"崔生说,在帘外。
便把磨勒叫进屋,用金饰杯盛酒叫磨勒喝。红绡姬告诉崔生说:"我家原来很富有,住在北方,是一品用武力逼迫我做了姬女,没能自杀,苟且偷生,脸上虽然涂脂抹粉,心里却很苦闷。
就是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铺金盖玉,这都不是我希望的,我好像在监狱里似的,贤仆磨勒既有这么高明的神术,何不帮我逃出监牢,只要我的愿望实现了,虽死不悔。
我情愿为奴仆,侍候在你身旁,可是,我不知道郎君有什么高见?"崔生只是闷闷不语。磨勒说:"娘子既然这么坚决,逃出虎口,只是小事一件。
"姬女非常高兴,磨勒先为红绡姑娘把随身用的衣服,妆奁背出去三次,然后说,恐怕晚了就要天亮了。磨勒便背崔生和姬女,飞出高墙大院十几处,一品家的守卫,都没发现。
回来后到学院隐藏起来。天亮了,一品家才发觉,又看到了犬已死,一品大吃一惊,说:"我家墙高院大,警卫森严,门户紧锁,来人是飞腾而来,没留一点痕迹,必定是侠士所为,这事不要声张,以免惹祸招灾。
"红绡姬在崔生家隐居二年,到了春暖花开季节,她坐着小车去游曲江,被一品家人暗中认出来了,告诉了一品。一品有点疑惑,便召来崔生追问此事,崔生胆怯不敢隐瞒,便详细地把前后经过都说了,最后说都是因为磨勒背着才去的。
一品说:"是姬女的罪过,但她已服侍你几年了,也不能向她问罪了。但我要为天下人除害。
"命令五十名士兵,持兵器包围崔生的院子,叫他们抓捕磨勒。磨勒呢,手持匕首,飞出高墙,轻如羽毛,快如鹰隼。
尽管箭矢如雨,却没能射中他,顷刻之间,不知去向。崔家却是一片惊慌,一品也有些后悔和后怕,每到晚上,配备了很多持剑执戟的家童自卫巡逻,这样做了一年多。
十多年后,崔家有人看见磨勒在洛阳市卖药,面貌还和从前一样。 文言文传奇·昆仑奴 昆仑奴(裴铏) 大历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
生是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生少年容貌如玉。
2.《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
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
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
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
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
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
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
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
群仆骇变,号呼来追。 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
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
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注】①蓰:五倍。 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
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鬻于人 鬻:卖 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C。值髯于途 值:遇见 D。
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⑤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髯樵每次背负比别人多一倍多的柴。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褒奖有加。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3分)(2)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4分)(3)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3分)参考答案:4。
B(赡:胜任。)5。
A(①句表示髯樵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④句也是为搭救邹女作准备,⑤句更是搭救邹女的行动。以上几句都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
6。B(髯樵多背柴,并不是为了容易买)7。
(1)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共3分,“由是”“异”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2)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想办法(解决)这事吗?(共4分,“若”“素”“筹”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3)但是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
(共3分,“毋”“迫”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附参考译文: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
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
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
(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 众人急忙来救。
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 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
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
3.“昆仑奴”的由来
昆仑奴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0日 17:15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上元灯节时的长安街头,人们都争相带起一种被称作昆仑奴的面具。
那么什么是昆仑奴呢? 隋唐盛世,大批外国使节、商人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这些形象各异的外国人俑便是当时东西方交流繁盛的最好证明。
而其中这些名为昆仑奴的黑人俑的出土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唐代已经有黑人来到中国了吗?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中国的对外交流史上,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亚欧大陆上的交往空前繁荣。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商路也日益发展兴盛起来。
而在这其中,一些黑人便被西方商人作为年贡送到了京城长安。 在唐代人们管这些从南洋渡海而来的黑人叫做昆仑奴,甚至到了后来“昆仑奴”被更广泛地用来形容皮肤黝黑的人。
为什么要叫他们为昆仑奴呢?“昆仑”是唐代对东南亚及南亚群岛的一种泛称,来华的黑人多是从那里乘船登陆内陆。 又因为他们是作为奴仆被贩卖到中国来的,所以那时人们便称他们为昆仑奴。
今天许多人虽然对唐代中国就有黑人到来一事感到好奇,但对于“昆仑奴”这个名字却并不陌生。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故事讲述了黑人奴仆摩勒凭借利落的身手,背主人崔生越过十重高墙与一见钟情的歌女红绡相会,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然而也正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使人们对昆仑奴的故乡产生了疑问。以前学者们一般把昆仑奴的故乡划定在非洲。
但是从非洲大陆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像摩勒那样的水性和攀岩工夫。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种新的说法产生了:唐代黑人的故乡很可能不是遥远的非洲,而是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岛屿上。
黑人是尼罗格种人,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大陆,可是也有小部分人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学术上,人们称这些居住在南洋群岛上的黑人为尼格里托人,也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矮黑人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海岛上。
由于他们是海岛居民,熟悉水性和攀岩,所以矮黑人似乎与古代昆仑奴的特征更为相近。 然而不论他们来自哪里,昆仑奴都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大唐盛世,热闹的街道上,往来的不仅有黄种人,还有白种人、棕种人,甚至是黑种人,一个强大的国家吸引着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慕名前来,那会是一番何种壮美的景象啊。
4.“昆仑奴”是什么意思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纪40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
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这一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许多人知道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5.古代昆仑奴
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据现代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就是来自西贡(外海昆仑岛(今昆山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而古人发音不准确,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又有一说法!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郑和下西洋领航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仑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郑和的记载,仅载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预’的经过,当永乐初年间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过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龙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载称到达真腊,若以一个庞大舰队出使,深入登陆真腊极为困难,可能分遣使节,从何仙一带登陆入吴哥城,昆仑奴又可担任翻译‘舌人’,则研究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昆仑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谜题依旧浑沌。 苏雪林考据这个题目,从昆仑一辞的由来和渊源,偏重“昆仑”山究竟何在?以及汉武帝的考证定位昆仑山,用数万字在学术上的价值无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给后人一片思想空间。结论不外乎昆仑指的是高大的山,这似乎太狭窄了。在我看来昆仑根本只是一个复词,屈原的辞赋中用昆仑两字最多,因为属于上古文字,可以从辞学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体答案来。 何喜文四川白莲教人,反清复明失败后,一度活跃闽粤海面为海,后组织天地会,部属黄忠同、张公引、梁文英、杨子福、周远权以昆仑岛为大本营,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目前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著,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在广东我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到今天还在寻找与他同种的人,与中原任何种族都不相同的后裔,明显的与印尼、婆罗洲、几内亚等南岛屿族酷似,问他们自己出身来历,俱已经同化为中国人,并且满口广东话并曾刻意的到西域寻根,就是没有同类人种,由于昆仑奴在中国并没有列入正史记载,考据也困难,并不能以地域远近作论断,我也不敢贸然据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仑奴,仅仅侧面推敲讯问父亲、母亲来历,回答像父亲但父亲早已过世,也是终生没有遭遇任何同类,至于父亲尚有哪些亲戚,仅称尚有姊妹远嫁没有联络,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长寿的(五十出头苍老白发体格骨型完全不同汉人),他的待人态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