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省中伏其能的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求准确翻译!!!谢谢搜狗问问)
1.文言文翻译 求准确翻译!!!谢谢 搜狗问问
程骏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南北朝、程姓 程骏,字驎驹,本广平曲安人也。
六世祖良,晋都水使者,坐事流于凉州。祖父肇,吕光民部尚书。
骏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昞,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
昞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谓昞曰:"今世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弗可以经世,骏意以为不然。
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若爽性则冲真丧。
"昞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沮渠牧犍擢为东宫侍讲。 太延五年,世祖平凉,迁于京师,为司徒崔浩所知。
高宗践阼,拜著作佐郎;未几,迁著作郎。为任城王云郎中令,进箴于王,王纳而嘉之。
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曰:"夫君之使臣,必须终效。
骏实史才,方申直笔,千里之任,十室可有。请留之数载,以成前籍,后授方伯,愚以为允。
"书奏,从之。显祖屡引骏与论《易》、《老》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
"又问骏曰:"卿年几何?"对曰:"臣六十有一。"显祖曰:"昔太公既老而遭文王。
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而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六韬》之效。
" 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显祖许之,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加伏波将军,持节如高丽迎女,赐布帛百匹。骏至平壤城,或劝琏曰:"魏昔与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
今若送女,恐不异于冯氏。"琏遂谬言女丧。
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从者酒食。琏欲逼辱之,惮而不敢害。
会显祖崩,乃还,拜秘书令。 初,迁神主于太庙,有司奏:旧事庙中执事之官,例皆赐爵,今宜依旧。
诏百僚评议,群臣咸以为宜依旧事,骏独以为不可。表曰:"臣闻:名器为帝王所贵,山河为区夏之重。
是以汉祖有约,非功不侯。必当属有命于大君之辰,展心力于战谋之日,然后可以应茅土之锡。
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徒见晋郑之后以夹辅为至勋,吴邓之俦以征伐为重绩。周汉既无文于远代,魏晋亦靡记于往年。
自皇道开符,乾业创统,务高三、五之规,思隆百王之轨,罚颇减古,赏实增昔。时因神主改祔、清庙致肃,而授群司以九品之命,显执事以五等之名。
虽复帝王制作,弗相沿袭,然当时恩泽,岂足为长世之轨乎?乖众之愆,伏待罪谴。"书奏,从之。
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骏又表曰:"《春秋》有云:见有礼于其君者,若孝子之养父母;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
所以劝诫将来,垂范万代。昔陈恒杀君,宣尼请讨,虽欲晏逸,其得已乎?今庙算天回,七州云动,将水荡鲸鲵,陆扫凶逆。
然战贵不陈,兵家所美。宜先遣刘昶招喻淮南。
若应声响悦,同心齐举,则长江之险,可朝服而济;道成之首,可崇朝而悬。苟江南之轻薄,背刘氏之恩义,则曲在彼矣,何负神明哉!宜义檄江南,振旅回旆,亦足以示救患之大仁,扬义风于四海。
且攻难守易,则力悬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虑。今天下虽谧,方外犹虞,拾夤侥幸于西南,狂虏伺衅于漠北。
脱攻不称心,恐兵不卒解;兵不卒解,则忧虑逾深。夫为社稷之计者,莫不先于守本。
臣愚以为观兵江浒,振曜皇威,宜特加抚慰。秋毫无犯,则民知德信;民知德信,则襁负而来;襁负而来,则淮北可定;淮北可定,则吴寇异图;寇图异则祸衅出。
然后观衅而动,则不晚矣。请停诸州之兵,且待后举。
所谓守本者也。伏惟陛下、太皇太后,英算神规,弥纶百胜之外;应机体变,独悟方寸之中。
臣影颓虞渊,昏耄将及,虽思忧国,终无云补。"不从。
沙门法秀谋反伏诛。骏表曰:"臣闻《诗》之作也,盖以言志。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关诸风俗,靡不备焉。上可以颂美圣德,下可以申厚风化;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
此古人用诗之本意。臣以垂没之年,得逢盛明之运,虽复昏耄将及,犹慕廉颇强饭之风。
伏惟陛下、太皇太后,道合天地,明侔日月,则天与唐风斯穆,顺帝与周道通灵。是以狂妖怀逆,无隐谋之地;冥灵潜翦,伏发觉之诛。
用能七庙幽赞,人神扶助者已。臣不胜喜踊。
谨竭老钝之思,上庆国颂十六章,并序巡狩、甘雨之德焉。"其颂曰: 乾德不言,四时迭序。
于皇大魏,则天承祜。叠圣三宗,重明四祖。
岂伊殷周,遐契三、五。明明在上,圣敬日新。
汪汪睿后,体治垂仁。德从风穆,教与化津。
千载昌运,道隆兹辰。 岁惟巡狩,应运游田。
省方问苦,访政高年。咸秩百灵,柴望山川。
谁云礼滞,遇圣则宣。王业初定,中山是由。
临幸之盛,情特绸缪。仰歌祖业,俯欣春柔。
大哉肆眚,荡民百忧。百忧既荡,与之更初。
邕邕亿兆,户咏来苏。 忽有狂竖,谋逆圣都。
明灵幽告,发觉伏诛。羿浞为乱,祖龙干纪。
狂华冬茂,有自来矣。美哉皇度,道固千祀。
百灵潜翦,奸不遑起。奸不遑起,罪人得情。
宪章刑律,五秩犹轻。于穆二圣,仁等春生。
除弃周汉,遐轨牺庭。周汉奚弃?忿彼苛刻。
牺庭曷轨?希仁尚德。徽音一振,声教四塞。
岂惟京甸,化播万国。 诚信幽赞,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
1。
B2。D3。
C4。(1)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2)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1。
试题分析:责:负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秩:任期。迁:升迁。
未足:没达标。不听离任:不允许离任。
(2)已而:不久,后来。得释:获得释放。
左迁:降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臵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3.请帮我翻译下这段文言文
张纮,字子纲,是广陵人。他曾游学京都, 后回到本郡, 被荐举为秀才, 官府征召, 他一概推辞不往,避乱来到江东。孙策创建基业时,张纮便委身投靠了孙策。孙策上表任他为正议校尉, 后跟随孙策征伐丹杨。孙策亲临战斗前线, 张纮劝谏说:“主将是筹谋划策的角色,三军命运全依托于他, 不可轻率行动, 亲身与区区小寇对阵相斗。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干, 符合天下的愿望, 不要让全国上下为您的安危而担心受吓。”
建安四年( 199 ) , 孙策派遣张奉献奏章到许昌皇宫, 被留在那里担任侍御史。少府孔融等都和他亲近友善。曹操听说孙策去世,打算趁东吴举丧期间进行征伐, 张纮对他进行劝谏, 认为乘人丧事而用兵, 既有违传统的道义, 如果攻而不胜, 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 不如借此机会厚待东吴。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 当即上表任孙权为讨虏将军, 兼会稽太守。曹操想让张纮劝引孙权归降, 外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后来孙权任命张纮为长史, 随军征讨合肥。孙权率领轻骑准备亲自前往突击敌人, 张纮劝谏说:“兵器即是凶器, 战争即是凶险。现在您依恃旺盛雄壮的气势, 轻视强大凶暴的敌人, 三军将士, 无不寒心, 虽说斩敌将夺敌旗, 威震敌
军, 但这只是偏将的责任, 而不是主帅所干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
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鲁莽, 胸怀成为王霸的大计。”孙权接受了他
的建议而放弃了行动。回师后, 第二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 张纮又劝
谏说:“ 自古以来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 虽有皇灵辅佑在上, 文德
传扬于下, 也要依靠武功来昭其勋绩。然而武功贵在因时而取, 然后
才建树威势。如今您正遭遇汉家四百年未有之厄运, 有扶助危难之
功业, 理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 广泛开垦农耕, 任贤使能, 务须崇尚
宽和仁惠政策, 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 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
平定。”于是孙权便停止了军事行动。张纮建议应当离开吴郡移都
秣陵, 孙权依从其说。孙权让张回吴郡接来家眷, 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临死前, 他授意儿子张靖给孙权留下书笺说:“ 自古以来有国有家之人, 都想修治德政来兴隆盛世, 至于他们的治理, 大多没有理想的结果。并非没有忠臣良将相辅佐, 不是不明白治国的根本, 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恶情感, 不善于听取意见。人之常情是畏难趋易, 喜好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意见, 这与治世法则正好相反。《易传》有言‘从善如登山,学坏如崩山’, 是说学好不容易。君主继承数代相传的基业, 凭借自然的趋势, 掌握着驾御群臣的八柄
权威, 乐于做好做的事、听好听的话, 无须向他人索求什么, 而忠臣
心怀难于进用的治国之术, 说出逆耳的忠言, 两者不能相互合意, 不
也是理所当然吗? 不合就会产生隔阂, 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虚而入,君主就会被假忠迷惑眼睛, 贪恋小人的恩爱, 于是贤愚混杂, 长幼失
序, 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 是人情关系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故
此圣明的君主醒悟到这一点, 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 不厌其烦地接受
忠谏, 克制感情、减抑情欲, 为了道义而割舍恩爱, 在上者无偏颇错误
的任命, 在下者也就绝了非分之念。您应当加以三思, 忍受辱垢、掩藏锋芒, 以成就仁义泽被天下的大业。”张纮卒年六十。孙权看了他的遗书涕泣交流。
4.古文中伏的意思
伏fú
可用作动词和名词。
用作动词:
1、趴伏;俯伏。《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2、埋伏;伏兵。《孙膑减灶》:“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隐蔽;隐藏。《老子》:“福兮祸所伏。”
4、降低;低落。韩愈《南海神庙碑》:“日光穿漏,伏波不兴。”
5、保持;怀。《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
6、佩服;敬佩。通“服”。《史记·垓下之战》:“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7、制伏。如:“降龙伏虎。”
8、屈服,认罪或受到惩罚。如:伏罪、伏法。《三国志·吴主传》:“后壹奸罪发露伏诛。”
用作名词:
1、居处。《左传·定公四年》:“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
2、伏天(夏天酷暑季节)。《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
5.水浒传前三回的文言文
1.《第一回》作者:施耐庵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诗曰: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
但见: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天香影里,玉簪珠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尾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
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
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
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众皆计议。
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
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人遭缧绁之厄。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
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为使,即便登程前去。2.《第二回》作者:施耐庵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诗曰: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付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
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
’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他日必为后患。”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
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竖立石碑,不在话下。再说洪太尉在路上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
于路无话,星夜回至京师。进得汴梁城,闻人所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
天师辞朝,乘鹤驾云,自回龙虎山去了。洪太尉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
臣等驿站而来,才得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驾,无有太子,传位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太祖皇帝的孙,立帝号曰英宗。在位四年,传位与太子神宗天子。
在位一十八年,传位与太子哲宗皇帝登基。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
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球。
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
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生专好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
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3.《第三回》作者:施耐庵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诗曰: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西下水东流。
时来富贵皆因命,运去贫穷亦有由。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话说当时史进道:“却怎生是好?”朱武等三个头领跪下道:“哥哥,你是干净的人,休为我等连累了。
大郎可把索来绑缚我三个出去请赏,免得负累了你不好看。”史进道:“如何使得!恁地时,是我赚你们来捉你请赏,枉惹天下人笑我。
若是死时,与你们同死,活时同活。你等起来,放心别作缘便。
且等我问个来历缘故情由。” 史进上梯子问道:“你两个都头,何故半夜三更来劫我庄上?”那两个都头答道:“大郎,你兀自赖哩。
见有原告人李吉在这里。”史进喝道:“李吉,你如何诬告平人?”李吉应道:“我本不知,林子里拾得王四的回书,一时间把在县前看,因此事发。”
史进叫王四问道:“你说无回书,如何却又有书?”王进道:“便是小人一时醉了,忘记了回书。”史进大喝道:“畜生,却怎生好!”外面都头人等惧怕史进了得,不敢奔入庄里来捉人。
三个头领把手指道:“且答应外面。”史进会意,在梯子上叫道:“你两个都头都不要闹动,权退一步,我自绑缚出来解官请赏。”
那两个都头却怕。
6.文言文翻译,急~~~~~~~~~~~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
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南辕北辙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