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几复甚少(少年志存高远文言文翻译)
1.少年志存高远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少年不应。富者复曰:“尔随吾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译文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邻村有富人,穿锦缎做的衣服,吃肉食,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众侮辱他说:“你这么贫困,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呢。”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的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然而志向很大,不是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瞪大眼睛训斥:“你们这些人也是他的老鹰和猎犬!”少年头也不回离开了。
注释
1、薪:柴草。
2、炫:夸耀、炫耀。
3、若等:你或你们。
4、罗后:跟随在后面。
5、作色:改变了脸色。
6、顾:回头看。
7、去:离开。
8、恒:常常。
9、昔:从前。
10、览:阅读。
11、应:回答。
12、逐:追赶。
13、殴:殴打。
14、瞋目:瞪大眼睛。
15、斥:斥责。
16、则:就。
17、家徒壁立:家里只有四面墙,形容家境十分贫穷。
18、衣:穿。
19、锦:好的衣服。
20、尔:你。
21、衣锦食肉,恒炫于众:穿锦缎做的衣服,吃肉食,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
22、富者众辱之:富人当着一群人侮辱他。
23、非若等鼠类可比:不是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
24、尔辈亦鹰犬也:你们这些人也是他的老鹰和猎犬。
启示
人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身养心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凡是要修身养心,就必需先树立志向。志存高远,心灵自然就纯洁。
词语解释
家徒壁立,成语,基本含义是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也常常说成家徒四壁)
2.《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
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注】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 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
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任:堪,胜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引:率领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勤:劳苦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谢:辞别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余不满百,而皆扶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徐公何能及君也C.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
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3分)译文:②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4分)译文:③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3分)译文:参考答案:4.(分值区域0、1、2、3)(3分)本题欠周全 D【解析】谢,告诉。
也可以选B【解析】撤退5.(分值区域0、1、2、3)(3分)A【解析】A项,而:表递进,“而且”;B项,何:什么∕怎么;C项,以:凭∕因为;D项,与:介词,和∕连词,和。6.(分值区域0、1、2、3)(3分)A【解析】“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
)7. ①(分值区域0、1、2、3)(3分)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呢?(捐、妻子、“宁……乎”各一分)②(分值区域0、1、2、3、4)(4分)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可怨恨已经产生了;计划尚未实行,可骨肉亲属却已被杀了。 这便是我为什么仰望苍天捶胸而泣血的原因。
(图、而、“所以”判断句、表达各一分)③(分值区域0、1、2、3)(3分)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尚、嘉、况各一分)文言文翻译: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 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
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相差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伤痛,争先拼命,死。
3.《杯弓蛇影》的文言文与译文
/cd/ci/8/.htm bēi ɡōnɡ shé yǐnɡ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 【zdic.net 汉 典 网】 ◎ 杯弓蛇影 bēigōng-shéyǐng [extremely suspicious;have imaginary fears as one who mistakes the reflection of a bow in the wine cup for the shadow of a snake] 应劭《风俗通义·怪神第九》记载,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中蛇毒而生病。
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zdic.net 汉 典 网】 【zdic.net 汉 典 网】 bēi ɡōnɡ shé yǐnɡ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 【zdic.net 汉 典 网】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 杜宣 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
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
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咏簪 《武昌两日记》:“当十八的那一天, 武昌 城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惊惊惶惶,比前几日更加厉害。”
亦省作“ 杯蛇 ”。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以彼机穽可畏,不胜杯蛇之疑。”
||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 宣 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 宣 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遂以“杯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程麟 《此中人语·行素堂》:“又某乙游堂中,自言生平未尝信怪,且谓甲系杯弓蛇影也。” 【zdic.net 汉 典 网】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杯弓蛇影 字典简介 字典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
在西方,是没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国独有的。 字典收字为主,亦会收词。
词典或辞典收词为主,也会收字。为了配合社会发展需求,词典收词数量激增并发展出不同对象、不同行业及不同用途的词典。
随著吸收百科全书的元素,更有百科辞典的出现。 历史 东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尔雅》,成书时期大约在汉朝之前,因为《尔雅》把字分类并作出解释,儒家学者把《尔雅》归类为训诂。
及后,大约在公元30年-124年,汉朝许慎编写说文解字,创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础,是字书中的佼佼者。 1190年,即西夏干佑庚戍二十一年,党项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成为考古学家翻译西夏文的依据。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当中除了列举字的出处外,还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等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马礼逊在伦敦时候,曾经得到一名中国人的教导下学习一年汉语,抵达广东后,曾翻译《三字经》及《大学》,并且编写过汉语语法书籍,所以对中国文化及语言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华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红楼梦》和《论语》的例句。《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两卷本的《英华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双语字典。
罗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传福音,于1853年成为香港的中国福音传道会的主要负责人。他曾编写过《英话文法小引》及《英华行箧便览》。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 功能 现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两大功能分别是: 以沟通为主,帮助对文字的理解及翻译 以知识为主,针对某事物来寻获知识 字的排序 中文字是表意文字,排列方式正是根据部首。
部首在许慎创立时,共有540个,后来不断归纳淘汰,《辞源》中的部首只剩下240余个,到了《汉语大辞典》只有200余个。在1925年之后,部分中文字典开始使用由王云五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而大部分现代汉语字典的字词却跟据普通话音标来排列的。
4.曲高和寡文言文翻译
[编辑本段]成语意思
意谓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就越少。比喻言行卓越不凡则知音难得,或作品艰深高妙则之知者甚少。
[编辑本段]原文
语出《宋玉答楚王问》,原是宋玉向楚王解释他所以被群僚攻击所引用的一个故事: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编辑本段]解 释
和:附和。寡:少。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难于为人接受。 国:都城 客:外地人 弥:更加 高:高雅。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
[编辑本段]用 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编辑本段]示 例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呢!”
郭沫若《贾长沙痛哭》:“说他把自己比成屈原,把陛下比成楚襄王,真真是‘曲高和寡’呢。”
[编辑本段]近、反义词
近: 阳春白雪
反 : 下里巴人
[编辑本段]歇后语
毛驴嗓门大
[编辑本段]灯 谜
一钩新月伴新主
[编辑本段]故 事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 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 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出处《宋玉·答楚王问》
[编辑本段]哲学道理
高深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如果你想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要学习群众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