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石川卷王阳明文言文(书石川卷王阳明文言文的翻译)
1.书石川卷王阳明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先儒的学问有深有浅,那么他们的见解就不可能没有不同。后来学者就应该在心中反思,不必一定要与先儒一样,也不必特意要别出心裁,关键是求正确的理解而已。现在学者对于先儒学说如果有不同见解,不妨深思一番。思索之后最终还是有所不同,当然也没有什么坏处,但不应该因此就对先儒学说加以贬毁,若如此便是大过了。同道中人常常有这个毛病,所以这里特别提及于此。程先生说:“对于贤者就学习他们正确的地方,不必非论断他们的不当之处。”这话最值得后学者自警。看到贤者的可取之处就要学习,发现不可取的就反思自己,这样就不苛责别人,而是严格要求自己。
议论之时争强好胜,也是当今学者的严重问题。今天的学者对于道,就像从管子里窥测天空,看到的还很少,就自感满足自以为是了,很自傲地居之不疑。和别人讨论,不等别人说完就已经先心怀轻视讥笑的想法,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拒人于千里之外。不知道有道之士在旁边看着,都为他叹息汗颜,仿佛很难堪的样子;而他自己却完全没有发现,一点也没有自省自觉,这也真是可悲啊!最近同辈中人常常表现出这个毛病,相见时也可以说说这种情形以警省勉励他。
我对于道,虽说也略有所见,却不敢认为自己所知都是正确的;对于后学儒者的学问,虽也时有不同看法,却不敢就说别人都是错的。朋友有来交流探讨的,都是相互欣赏的,怎么敢不知无不言呢!正盼着用心体会(彼此的观点),定然期望能真有所得,亲身探明不同观点谁是谁非,这样才有益于我的道啊。若只是听得随便听说得无心真说,互相标榜各自门户,就以此为学问之道,就不是我的本心,这正是大错特错了。近来听闻同道之中也有这样的人,务必戒勉改过,才无亏于道!孔子说:“默默地探求领会,不断学习永不满足”,这正是对我辈中人的深切期望。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教育
2.书石川卷王阳明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先儒的学问有深有浅,那么他们的见解就不可能没有不同。
后来学者就应该在心中反思,不必一定要与先儒一样,也不必特意要别出心裁,关键是求正确的理解而已。现在学者对于先儒学说如果有不同见解,不妨深思一番。
思索之后最终还是有所不同,当然也没有什么坏处,但不应该因此就对先儒学说加以贬毁,若如此便是大过了。同道中人常常有这个毛病,所以这里特别提及于此。
程先生说:“对于贤者就学习他们正确的地方,不必非论断他们的不当之处。”这话最值得后学者自警。
看到贤者的可取之处就要学习,发现不可取的就反思自己,这样就不苛责别人,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议论之时争强好胜,也是当今学者的严重问题。
今天的学者对于道,就像从管子里窥测天空,看到的还很少,就自感满足自以为是了,很自傲地居之不疑。和别人讨论,不等别人说完就已经先心怀轻视讥笑的想法,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拒人于千里之外。
不知道有道之士在旁边看着,都为他叹息汗颜,仿佛很难堪的样子;而他自己却完全没有发现,一点也没有自省自觉,这也真是可悲啊!最近同辈中人常常表现出这个毛病,相见时也可以说说这种情形以警省勉励他。我对于道,虽说也略有所见,却不敢认为自己所知都是正确的;对于后学儒者的学问,虽也时有不同看法,却不敢就说别人都是错的。
朋友有来交流探讨的,都是相互欣赏的,怎么敢不知无不言呢!正盼着用心体会(彼此的观点),定然期望能真有所得,亲身探明不同观点谁是谁非,这样才有益于我的道啊。若只是听得随便听说得无心真说,互相标榜各自门户,就以此为学问之道,就不是我的本心,这正是大错特错了。
近来听闻同道之中也有这样的人,务必戒勉改过,才无亏于道!孔子说:“默默地探求领会,不断学习永不满足”,这正是对我辈中人的深切期望。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教育。
3.书石川卷原文及译文
译文:先儒的学问有深有浅,那么他们的见解就不可能没有不同。
后来学者就应该在心中反思,不必一定要与先儒一样,也不必特意要别出心裁,关键是求正确的理解而已。现在学者对于先儒学说如果有不同见解,不妨深思一番。
思索之后最终还是有所不同,当然也没有什么坏处,但不应该因此就对先儒学说加以贬毁,若如此便是大过了。同道中人常常有这个毛病,所以这里特别提及于此。
程先生说:“对于贤者就学习他们正确的地方,不必非论断他们的不当之处。”这话最值得后学者自警。
看到贤者的可取之处就要学习,发现不可取的就反思自己,这样就不苛责别人,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议论之时争强好胜,也是当今学者的严重问题。
今天的学者对于道,就像从管子里窥测天空,看到的还很少,就自感满足自以为是了,很自傲地居之不疑。和别人讨论,不等别人说完就已经先心怀轻视讥笑的想法,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拒人于千里之外。
不知道有道之士在旁边看着,都为他叹息汗颜,仿佛很难堪的样子;而他自己却完全没有发现,一点也没有自省自觉,这也真是可悲啊!最近同辈中人常常表现出这个毛病,相见时也可以说说这种情形以警省勉励他。我对于道,虽说也略有所见,却不敢认为自己所知都是正确的;对于后学儒者的学问,虽也时有不同看法,却不敢就说别人都是错的。
朋友有来交流探讨的,都是相互欣赏的,怎么敢不知无不言呢!正盼着用心体会(彼此的观点),定然期望能真有所得,亲身探明不同观点谁是谁非,这样才有益于我的道啊。若只是听得随便听说得无心真说,互相标榜各自门户,就以此为学问之道,就不是我的本心,这正是大错特错了。
近来听闻同道之中也有这样的人,务必戒勉改过,才无亏于道!孔子说:“默默地探求领会,不断学习永不满足”,这正是对我辈中人的深切期望。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教育。
4.书石川卷原文及译文
译文:
先儒的学问有深有浅,那么他们的见解就不可能没有不同。后来学者就应该在心中反思,不必一定要与先儒一样,也不必特意要别出心裁,关键是求正确的理解而已。现在学者对于先儒学说如果有不同见解,不妨深思一番。思索之后最终还是有所不同,当然也没有什么坏处,但不应该因此就对先儒学说加以贬毁,若如此便是大过了。同道中人常常有这个毛病,所以这里特别提及于此。程先生说:“对于贤者就学习他们正确的地方,不必非论断他们的不当之处。”这话最值得后学者自警。看到贤者的可取之处就要学习,发现不可取的就反思自己,这样就不苛责别人,而是严格要求自己。
议论之时争强好胜,也是当今学者的严重问题。今天的学者对于道,就像从管子里窥测天空,看到的还很少,就自感满足自以为是了,很自傲地居之不疑。和别人讨论,不等别人说完就已经先心怀轻视讥笑的想法,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拒人于千里之外。不知道有道之士在旁边看着,都为他叹息汗颜,仿佛很难堪的样子;而他自己却完全没有发现,一点也没有自省自觉,这也真是可悲啊!最近同辈中人常常表现出这个毛病,相见时也可以说说这种情形以警省勉励他。
我对于道,虽说也略有所见,却不敢认为自己所知都是正确的;对于后学儒者的学问,虽也时有不同看法,却不敢就说别人都是错的。朋友有来交流探讨的,都是相互欣赏的,怎么敢不知无不言呢!正盼着用心体会(彼此的观点),定然期望能真有所得,亲身探明不同观点谁是谁非,这样才有益于我的道啊。若只是听得随便听说得无心真说,互相标榜各自门户,就以此为学问之道,就不是我的本心,这正是大错特错了。近来听闻同道之中也有这样的人,务必戒勉改过,才无亏于道!孔子说:“默默地探求领会,不断学习永不满足”,这正是对我辈中人的深切期望。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教育
5.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
6.翻译古文
哥哥,我给你翻译,你一定加分啊 幽州从事温琏,燕(河北北部)人,因修儒学而远近闻名,与赢王冯道关系友好。
起先兵荒马乱的时候,集市上有卖漆过的灯座的,温琏以为是铁的,便等值买了。好几天后,家人用灯座点火烛,擦拭的时候发现是银的,全家人争着看,非常开心。
只有温琏愁烦的说:不是正当得来的东西怎么能当做宝物呢! 然后找到卖主还回。卖主言:我不能辨认珍奇贵重物器,在街上卖,您超值买走,并非强买。
行有行规,您送回来,我也不能收。 温琏坚持还回,卖主才拜谢收回。
接着卖主卖给其他人四五万钱,拿出一半答谢,温琏拒绝不受。卖主最后将钱施舍给僧人,用来修缮佛像,希望能使温琏添寿延年。
此后,远近的人因为温琏仁善,都与他推心置腹,倾心而交。最后在尚书郎任内谢世。
鲍子都 魏国人鲍子都,有日下午走及野外,看到一名书生突然心痛发作,于是下马为他按摩,以舒缓心痛。可不过一会儿,书生殒命。
鲍子都看看书生随身物件,有一卷书和十个金饼。于是鲍子都卖掉一块金饼用来安葬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放在亡者的头下,那一卷书放在身旁。
过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被骑青花马的人追,那人认为鲍子都是亡命之徒,问他儿子死在那儿了?鲍子都于是将前后具体将来。那人想将儿子的尸骨带走,因而一起发墓,看到金饼在儿子头下,书卷在身旁,全家感恩于鲍子都的恩德。
此后,鲍子都声名远播。
7.王守仁翻译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
李广贵幸,华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指陈甚切。帝命中官赐食劳焉,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
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旋以会典小误,降右侍郎。
瑾败,乃复故,无何,卒。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使治前威宁伯王越葬,还而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
寻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
起补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人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氵利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
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
志山合乐昌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 比战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
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讠 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
明年正月,督副使杨璋等破贼长富村,逼之象湖山,指挥覃桓、县丞纪钅康战死。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指挥王铠等擒师富。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
尚书王琼奏从其请。乃更兵制: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
皆临事委,不命于朝;副将以下,得递相罚治。 其年七月,进兵大庾。
志山乘间急攻南安,知府季 系败之。副使杨璋等亦生絷日能以归。
遂议讨横水、左溪。十月,都指挥许情、赣州知府邢旬、宁都知县王天与各一军会横水, 及守备郏文、汀州知府唐淳、县丞舒富各一军会左溪,吉安知府伍文定、程乡知县张戬遏其奔轶。
守仁自驻南康,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
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乘胜克横水,志山及其党萧贵模等皆走桶冈。
左溪亦破。守仁以桶冈险固,移营近地,谕以祸福。
贼首蓝廷凤等方震恐,见使至大喜,期仲冬朔降,而 、文定已冒雨夺险入。贼阻水阵, 直前搏战,文定与戬自右出,贼仓卒败走,遇淳兵又败。
诸军破桶冈,志山、贵模、廷凤面缚降。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时湖广巡抚秦金亦破福全。其党千人突至,诸将擒斩之。
乃设崇义县于横水,控诸瑶。还至赣州,议讨氵利头贼。
初,守仁之平师富也,龙川贼卢珂、郑志高、陈英咸请降。及征横水、氵利头贼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
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
守仁佯杖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
守仁赐以节物,诱人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人谒。
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
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自将抵贼巢,连破上、中、下三氵利,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
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乃于下氵利立和平县,置戍而归。
自是境内大定。 初,朝议贼势强,发广东、湖广兵合剿。
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冈既灭,湖广兵始至。
及平氵利头,广东尚未承檄。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进右副都御史,予世袭锦衣卫百户,再进副千户。 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必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副使罗循、罗钦德,郎中曾直,御史张鳌山、周鲁,评事罗侨,同知郭祥鹏,进士郭持平,降谪驿丞王思、李中,咸赴守仁军。御史谢源、伍希儒自广东还,守仁留之纪功。
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
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
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
8.文言文翻译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忘情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却精神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这便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 “不是这样。
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 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过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
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
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