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译从在(在文言文中,“从”翻译为“跟从”的例句和例句的翻译)

1.在文言文中,“从”翻译为“跟从”的例句和例句的翻译

1、指随从出游。《论语·颜渊》:“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

2、与之相游处。谓交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余尝登门,出近作《赠别》长短句以示公……公赏诵久之。是后,从游颇密。”

3、指随从求学。 明 徐爱 《卷上‘按语’》:“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録平时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证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文言文翻译器,文言文三行对译,中译文言文

2.文言文以的翻译

以 yǐ 动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以,用也。

——《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2、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战国策》 3、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4、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 5、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义: 1、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

——《诗·周颂》 介词义: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

——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姚鼐《登泰山记》 4、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连词义: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

——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4、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战国策》 5、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6、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

——《列子·汤问》 助词义: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文言文

3.以 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文言文以译从在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