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1.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出师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H11.何乃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
【(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12.何其为什么这么;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13.何所…?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所似为何)(《旅夜书怀》)14.何以…?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15.何为…?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谏》)16.何…为(焉、也……)?…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刀和砧板,我们就象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鸿》)\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17.何…哉(焉)?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这真是什么心理呢!”】(《齐》)\不然者,我何辞焉!【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柳》)18.何…之有?倒装结构,有什么…呢?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这就像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作用呢?】(《信》)J19.几何?多长时间?多少个…?例: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太后说:“我一定会办的。(他)年纪多大了?”】(《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破烂到这个地步了,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了!】(《聂小倩》)20.既而随后,接着,不久。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随后在井里找到了儿子的尸体,于是变怒为悲,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促》)\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就以苏州百姓暴乱之名向朝廷请示,查究处死了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21.既…则…在…后,就…;既然…那么…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在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游》)\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现在您)既然答应了并且问起来,那么,洞庭湖和京城,并没有不同。】
(《柳》)22.见…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K23.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
2.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句型有哪些?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考题探究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广东卷)( 2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解析】“奚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相当于“以奚”,即“凭什么,根据什么”。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湖南卷)(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解析】“于斯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应把其放在谓语动词“饮酒”的前面。三、句型介绍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四、复习方略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
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例:选出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B)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 D、则何以哉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
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
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基础。
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
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和制订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
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如翻译《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相当于“莫能御之”;还要能清楚“保民而王”与“莫能御之”构成假设关系。
五、分类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1、用“者”、“也” 表判断。
(1)“……者,……也”式。 1、子瑜者,亮兄谨也。
(。
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些
判断句:曹操天下枭雄也。巨是凡人。
被动句:1、见。。于。。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
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主语、谓语、宾语等)
倒装句:宾语前置:1、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3“是”“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利是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4.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
(《促织》)(二)被动句的格式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