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自的所有用法(古文中“自”的用法有哪些)
1.古文中“自”的用法有哪些
古文中“自”通常有如下用法:
①自己。《孙膑减灶》:“庞涓~知智穷兵败,乃~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②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曰……。”
③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名为罗敷”
④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⑤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见异物也。”
⑥从;由。《察今》:“其剑~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南海还。”
⑦在;自从。《三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⑧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⑨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萧、曹等皆卑下之。”
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2.”自“在初中文言文中的意思
“自”在文言文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而在初中文言文中又因地域不同教科书也不同。
故,详解“自”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名〉1. (象形。小篆字形。
象鼻形 古文形体 。“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鼻子)2. 同本义 [nose] 自,鼻也。——东汉·许慎《说文》。
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3. 始;开头 [beginning]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韩非子》4. 起源 [origin]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5. 又如:自顷(最近)1. 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诗·小雅 ·节南山》自引而起,绝袖。——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吴中豪子弟王士骕、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而又遗书登抚袁可立,使激登帅沈有容自奋。——明 茅元仪《督师纪略》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
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
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
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唐· 白居易《琵琶行》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1. 由;从 [from;since] 自,从也。——《广雅》自天右之。
——《易·大有》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出自东方。
——《诗·邶风·日月》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宋·苏轼《超然台记》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自张柴村。
——《资治通鉴·唐纪》自公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感觉何自起。
——蔡元培《图画》越朕嗣服,起自田间。——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自南海还。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 又如:自从(介词。
表示时间的起点)3. 在;于 [at;in]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1. 自然,当然 [naturally]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自足制之。
——《资治通鉴》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
——宋· 沈括《梦溪笔谈》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3. 本是;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
——汉· 王充《论衡》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乐府诗集》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5. 仍旧,依然 [remain the same;as before]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6. 亲自 [personally;in person] 早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王自往临视。
—— 晋· 干宝《搜神记》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8. 别自、另外 [besides;in addition] 一板已自布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连〉1. 假如,苟。与“非”连用 [if]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3. 即使,虽 [even if]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
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4. 却,可是 [but]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记梦》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5. 因为,由于 [because]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
——《易·需》〈动〉1. 用 [use;employ]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荀子·儒效》2. 是 [be;really]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3.文言文中自的意思有哪些?
展开全部
①自己。《孙膑减灶》:“庞涓~知智穷兵败,乃~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②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曰……。”
③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名为罗敷”
④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⑤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见异物也。”
⑥从;由。《察今》:“其剑~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南海还。”
⑦在;自从。《三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⑧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⑨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萧、曹等皆卑下之。”
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自好】自洁其身。
【自谴】自己排谴忧虑。
【自修】自我修养。自然而此治。
【自许】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
【自引】⒈自己辞去官职。⒉自杀。
【自用】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4.文言文中 本的用法有哪些
详细字义 〈名〉1. (指事。
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
——《说文》本实先拨。——《诗·大雅·荡》木水之有本原。
——《左传·昭公元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论衡·吉验》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
——《诗·大雅·文王》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
——《论语·学而》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马中锡《中山狼传》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
本钱);本银(本钱,资本)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人穷则反本。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汉· 贾谊《论积贮疏》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17. 书册,本子 [book]。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
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形〉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 本姓曹。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4. 这,那 [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
——宋· 沈括《梦溪笔谈》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2. 用于植物。
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3. 又如:二十本葱 〈副〉1.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自言本是京城女。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都有哪些
1、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2、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3、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5、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6.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意思词性,解释,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释义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