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拜住安童松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爱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 爱问
【答案】【小题1】D【小题1】C【小题1】B【小题1】B.【小题1】(1)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 /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①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 (2)②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答案解析】【小题1】视:比照,与„„比。【小题1】把,介词。
A.向,介词/到,介词。B.表承接或修饰,连词。
/却,表转折,连词。D.你的,代词/于是,连词。
【小题1】①仅陈述拜住世袭祖先官职,难见其贤。 ⑤是皇帝所为。
⑥是间接表现,非直接表现。【小题1】得到元帝奖赏的是张养浩。
【小题1】3 分,每错、漏三处扣 1 分,扣完 3 分为止。"平章王毅/右丞高昉"中间可断可不断。
①3分。"长"1分;假设句 1 分(可不译,有假设意思即可;若只译为转折句,不给分);大意1分。
②4分。"制度"1分,"卑隘"1分,"广"1分,大意 1 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
【答案】14.D 15.C16.A17.(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2)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解析】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根据语境,“视”应该为“比照,与……比”。故选D。
。15.试题分析: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遣使赴上都告变”是晋王所为;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是间接表现。
故选C。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16.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根据语境判断可知,“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故选A。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的关键字是“幸”“制度”“卑隘”“广”。
(2)句中的关键字是“以”“仇”“报”“特”。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拜住是安童的孙子。
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
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
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 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
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
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
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
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 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
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
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
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
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
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
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
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拜住,安童孙? 爱问
【答案】【小题1】D 【小题2】C【小题3】A【小题4】(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2)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根据语境,“视”应该为“比照,与……比”。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遣使赴上都告变”是晋王所为;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是间接表现。 故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根据语境判断可知,“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故选A。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的关键字是“幸”“制度”“卑隘”“广”。 (2)句中的关键字是“以”“仇”“报”“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拜住是安童的孙子。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
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
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
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
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
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 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
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
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
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
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
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 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
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
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 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
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4.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拜住? 爱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A【小题4】(1)拜住跟随皇帝上到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幸”“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各1分)(2)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以”“仇”“报”“特”,句子大意各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一定要放在句子中去理解,切忌用现代汉语中的意项来解释它。
视,古今意义差别很大,意为比照,与……比。本句的意思是说,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做本题,应以“贤”为筛选对象,对各句一一进行筛选,采用排除的办法得出答案。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
⑥是间接表现,非直接表现。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中“他宁可得罪太子”错,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中两个句子的翻译,首先要注意分析句子的特点,并明白两句陈述的对象。
这两个句子,在句式上没有什么特点,主要是要抓住两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能准确把握其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跟随;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制度,规模;卑隘,同义复指,狭小;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扩大,扩建; (2)句:以,介词,凭借;仇,动词,仇恨;报,动词,报复;特,副词,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拜住是安童的孙子。
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
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 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
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
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 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
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
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
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
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
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
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 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
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
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 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
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
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
【答案】【小题1】D 【小题2】C【小题3】A.【小题4】(1) 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2) 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视:比照,与……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⑥是间接表现)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1)试题分析:得分点:“幸”“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得分点:“以”“仇”“报”“特”,句子大意各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拜住是安童的孙子。
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
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
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 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
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
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
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
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 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
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
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
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
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
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
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
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6.《元史.杨朵儿只传》文言文翻译
杨朵儿只是河西宁夏人。
年幼丧父,语言姿态像成人。在封地的府第事奉仁宗,受到信赖。
大德十一年(1307),随帝迁调怀孟。仁宗听说朝廷有变故,命朵儿只与李孟先到京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商议,决定在北边迎接武宗。
仁宗回京师,朵儿只秘密戒备警卫,仁宗更加信赖,亲自解下佩带赐给他。协助平定内难后,按功绩任命太中大夫、家令丞,从早到晚在仁宗身旁侍奉,即使休假也不回家,大家都敬畏他。
适逢兄卒,万分悲痛,仁宗非常同情他,给以慰问和优厚的抚恤。朵儿只事奉寡嫂有礼,待兄子与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使家人感动。
进正奉大夫、延庆使。武宗听说他很贤德,召见他,仁宗说:“这个人可以任大事,只是性格刚直,难与别人投合。”
武宗看了看朵儿只说“:明白。” 仁宗开始总理大政时,逮捕误国事的人,准备全部杀掉,朵儿只说“:当政的只注意杀人,不是帝王的治国之道。”
帝深受感动,只杀了罪恶突出的,百姓心悦诚服。帝与中书平章李孟谈到随从他的人才时,孟以朵儿只为第一,于是拜朵儿只为礼部尚书。
当初尚书省改作至大银钞,中统一当至大二十五,又铸至大钱。朵儿只说:“法便不便,不应因人而定。
银钞固然应该废,而铜钱与楮币同时通用,是从前一贯的做法。国家不抛弃宝物,百姓不会失去利益,因此钱不可以急忙废除。”
升宣徽副使。 有人告发近臣受贿,帝要杀告发的,御史中丞张王圭叩头进谏,不听,朵儿只对帝说:“杀告发的人,不合刑法;拒绝纳谏,是不应该的。
很久已无直言规劝的人,张王圭是真正的中丞。”帝终于采纳张王圭的意见,升朵儿只为侍御史。
授资德大夫、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张闾因妻有病,告假回江南时,强取百姓渡口,朵儿只以失大体弹劾他。
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朵儿只弹劾他并用杖刑,斡来愧死。 御史纳王违背了圣旨,帝大怒,朵儿只为救他一天上八、九奏,并说“:我不是偏爱纳王,确实不愿意陛下有杀御史的名声。”
帝说:“为了你赦免罢,可贬为昌平令。”朵儿只又说:“用御史统辖京邑,没有不可以的。
只是因为进谏而被贬,恐怕以后的人以此为戒,不肯再进谏了。”帝不同意,过了几天帝读《贞观政要》学习唐太宗,听取了朵儿只的意见。
有人上书谈朝政的过失而涉及宰相,宰相十分恼怒,帝下旨杀他。朵儿只说“:他的话虽有不当,但无罪。
现在杀了,用什么显示取信于天下?果真杀他,我也得负责了!”帝醒悟而放了他。特加封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以奖励直言。
当时位至一品的人希求王爵、赠先世,希望朵儿只为他们说话,他拒绝了。升为中政院使。
不久又任中丞,又升集贤大学士。铁木迭儿掌权后竟害死了他,年仅四十二岁。
朵儿只从侍御史拜御史中丞,以纠正朝政的错误为己任。上都富民张弼杀人入狱,铁木迭儿受贿巨万,被朵儿只查出后,铁木迭儿逃匿,徽政近臣以太后旨,罢杨朵儿只相位,调迁集贤学士。
仁宗崩,英宗还在东宫,铁木迭儿此时又复相位,并宣读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到徽政院,与徽政使失里门、御史大夫秃忒哈一块问他们,说他们以前犯了违背太后旨的罪。朵儿只说“:中丞的职责恨不得立即杀了你,来向全国的人谢罪。
果真违背太后旨,你难道还有今天?”不久,将朵儿只和萧拜住拉到京都的城门,一同杀害。 英宗即位,诏书便给朵儿只加上了诬陷大臣的罪名,于是铁木迭儿的权势已经形成,即使像毫发般的小怨恨,也没有不报复的,这时太后又惊又悔,帝也觉察到被谗言诬陷的都是先帝的老臣。
这时铁木迭儿已病死。适逢天灾,求直言,会议廷中,集贤大学士张王圭、中书参议回回,都说萧、杨等人死得太冤,以致不雨。
听的人都失色了,没人敢答话。王圭授平章后,立即告诉丞相说:“赏罚不当,枉曲不伸,是不能治国的。
像萧、杨等人的冤案,怎能不昭雪呢?”丞相认为有道理,于是向帝请求,帝下令为杨朵儿只昭雪,特赠思顺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夏国公,谥号襄愍。
7.元史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到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的译文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
“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