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船文言文(古文:乘船)

1.古文:乘船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开始时考虑到两人的安全不愿带上逃难的人,王朗却愿意;等危险来临时,华歆坚持兑现承诺,要带那个逃难的人一块走,可王朗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不愿意带了。可见华歆是个遇事考虑周全而又信守承诺的人,而王朗则是个大难临头只顾自己的人。

2.文言文《乘船》赏析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拒绝。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文言文

3.《乘船》古文的翻译是什么

《乘船》古文的翻译是:“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1、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乘船》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3、《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都参加了它的编撰。

4、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籍南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4.《乘船》古文选自什么

《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北朝时期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

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参考资料:/view/39662.htm

5.扩写文言文《乘船》

括写 《乘船》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农民头裹黄巾,反抗暴政,袭占城市,全国一片混乱,良民四处逃难。

这天,平原城外的渡口来了两个人,各自背着书箱,他们一个是华歆,一个是王朗,他们找到了一条船,对船主说:“把它卖给我吧。”“行,但要黄金一斤。”

王朗一脸古怪,说:“我们都是逃难的人,哪里有钱?”华歆说:“我倒是有的。”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黄金,递了过去。

船主接过黄金,说:“好,船给你你了。后会有期!”说完逃之夭夭。

王朗心想:奇怪,他怎么会有黄金呢? 两人上了船,打算顺水而去,逃离此城,正要开船,忽然岸上有一人大叫:“等等我!等等我!我要搭船!”两人听了,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瘦小的书生,腰佩宝剑,背着书箱。华歆见了,认出他是管宁,便低头不语。

王朗把船停住,等他过来。管宁满头大汗跑了过来,对两人说:“你们好,能不能让我搭船?留在城中,必死无疑啊!” 华歆抬头看了看他,脸上忽然露出为难的神情,摇头说:“不行啊。”

王朗冷笑一声,抬头看了看平原城,城中火光冲天,显然黄巾军已经占据了城堡。他再看了看管宁,看看船,想:传说华歆品德很差,果真如此。

这船这么大,管宁这么瘦,装多一个管宁,根本没问题。莫非他们有旧怨?对了,我听说他们昨天曾经割席断交。

原来,管宁和华歆昨天一起到qq农场的菜园里劳动,正在挥锄除草,两人忽然同时看到地里有一块黄金,管宁挥着锄头,假装没看到,继续除草,把黄金当作瓦片碎石。华歆见了,弯腰捡起黄金,敲开沾在上面的泥土,丢在一边。

锄好地后,他就把黄金放在怀里。管宁讥笑道:“君子不爱意外之财,你不是君子。”

然后他们一起走进课室上课,正在苦读诗书,忽然王朗乘坐豪华轿子,戴着官帽,在一群护卫保护下匆匆走了过去。管宁假装没看到,继续读书。

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仔细观看,问道:“那位大官为什么那么匆忙赶路?”一个护卫答道:“黄巾贼快来了,你们也快逃吧!”华歆听了,急忙回到课室,正要说话,管宁忽然拔出宝剑,把两人共坐的一张大席子从中割开,一人一半,然后拿了自己的一半,远远避开管宁,扬声道:“你趋炎附势,不是我的朋友!”两人不欢而散。放学后,两人发现黄巾贼进攻平原城,只好各自回客栈收拾东西,然后失散。

没想到现在两人又见面了。 却说王朗想到他们两个有仇,但决定救管宁一命,于是打定主意,露出笑容说:“还好船上还很宽,为什么不同意呢?”华歆只好同意了。

于是三人一起扬帆逃难。途中,忽然从后面追来了一艘贼船,船上插着黄巾军的旗子。

王朗大惊,对华歆说:“我们船上人太多了,船走不快,不如把管宁扔进江中喂鱼,我们就能逃脱了。”华歆摇头说:“原先我不同意他上船,就是考虑到现在的情况,但是,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扔下他呢?”王朗只好住口,惶急地看着两人。

华歆对管宁笑道:“来,把我们的席子边在一起,做成一张大帆,挂在船桅,给船加点风。”管宁恍然大悟,点头答应。

于是两人把书箱里的席子取出来,按计划连接好,挂上船,船乘着大风,如飞逃走,把黄巾船远远抛在后面。 三人终于脱险。

6.乘船文言文翻译

乘船文言文翻译: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了,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华歆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

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原文如下: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1、俱:一同、一起。2、辄:当即。

3、幸:幸而,恰巧。4、尚:还。

5、可:肯,愿意。6、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7、舍:丢弃。8、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

9、疑,迟疑。10、纳:接纳,接受。

11、托:请托,请求。12、宁:难道。

登船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