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伤有术文言文翻译(《王济字武子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王济字武子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王济字武子。

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

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

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日:“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 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

”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

帝默然。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

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寻使白衣领太仆。

年四十六,先浑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逸才,风姿英爽 逸:突出 B.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去:辞职C.侪类以此少之 少:轻视 D.朝臣莫能尚焉 尚:推崇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之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幼D.好以言伤物 以乱易整,不武1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仪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怏.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C.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18.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3分)(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4分)(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3分)。

辨伤有术文言文翻译李南公,辨伤有术文言文启示,有德于人者,有术而御之也文言文翻译

2.《江阴邑令战死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江阴邑令战死 (明)李诩 六月廿三日,邑父母钱公晚出擒倭,被杀,从公者二十余人皆死。

公先御之于石撞,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有团长吴兑死之,公祭以文曰:“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

呜呼,予以千人拒贼之来,千人走而予独后,汝以百人追贼之往,百人免而汝独死。 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哀汝所以伤予也,汝死矣,余哀而吊之,彼未死矣。

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一劝一惩,风纪攸系,汝其有知,信予心而颔之。尚飨。”

是文既书于轴,因无暇发,留于前库中。 公从兵宪①王公从古命,方率邑兵援靖江,不虞侵城之至也,得报,亟驰接战,身罹数刃,马跃陷泽中,不幸死。

贼且持公首悬于营,募谍者得之,始克完殓。 夫公之死,非仓卒遘也,乃平日所素植也。

夏季应支俸,己独不支,曰:“民伤如此,何以俸为?”潜以印印其里衣,已预计郊原之莫辨矣。呜呼伤哉!始闻倭信时,各乡民拥入城者几万计,王公将不纳,钱公独挺身任之,而民得以不及于难。

王与任公②同入城,万民齐声呼曰:“惟苏州任兵爷救得小民,王兵爷在此,我等无靠。”哭声震天,余所亲见,诚哉莫作乱离人也。

识者曰:“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使王肯上下同心,以保民为计,钱公岂遽及此哉!” 钱公名錞,号鹤洲,湖广显陵卫官籍,嘉靖庚戌科进士,中时年二十六,战死时才三十一岁耳。

翻译:六月二十三日,江阴县令钱公在晚上出城抗击倭寇,被倭寇杀害,跟从他抗倭的二十余人也都战死。 钱公先在石撞抵抗倭寇,箭射完了用瓦块石头继续投击敌人,自己被射中一箭,倭寇逃走。

有个名叫吴兑的民团长官战死,钱公用祭文祭奠他说:“鹤洲主人哀悯你战死并且祭吊你。 哎呀,我带领千人抗击倭寇来袭,千人撤走而我自己殿后;你带领百人追击逃走的敌人,百人都幸免于死而单单你死掉。

唉,我是幸运的而你是多么不幸啊!哀怜你也是为了哀伤我自己啊,你死了,我哀悯并且祭吊你;那些没死的人,不知道那些以前撤走而免于死的和那些闻风逃避的人,是不是该愧对死者呢?我(之所以)这样勉励一方惩戒一方,(是因为)这关乎社会风气和法度,你如果地下有知,应该会相信我的心意并且同意我。 尚飨。”

这篇文章写在立轴上之后,因为没有时间发布,就留在县衙前的库房中。 钱公奉总兵官王从古之命,正率领县里的士兵援救靖江,没有预料到倭寇突然到来,得到报告,立即飞马赶来作战,身中数刀,所乘马匹跃起陷入沼泽中,不幸而死。

倭寇将要拿钱錞的首级在营房门前悬挂(示众),我方招募间谍得到了它,这才能够(身首合一)完整地殓葬。 钱公战死,(这种壮举)不是仓促之中偶然遭遇的,而是平素自己(加强)修养的结果。

夏季应该支取俸禄,钱公单单不支取,他说:“百姓困顿成这样,还要薪俸干什么呢?”暗地里用印戳印染贴身衣服,(这说明他)已经预先估计将要战死沙场面目没法辨别了。哎呀真伤感啊!刚开始听到倭寇来袭的消息时,各乡蜂拥入城避难的百姓有几万人,王从古不欲接纳,钱公毅然挺身担责接纳,这些百姓才能够免于倭患。

王从古与苏州知州任环一同进城,万民齐声喊道:“只有苏州的任兵爷才能救得了我们,王兵爷在这里,我们没有依靠。”哭声震天,我亲眼见到,确实别做乱离时候的人啊。

有识之士说:“钱公决心战死,也是王从古的所作所为激愤了他,当天倭寇气势太强悍,王从古不想出战,只想侥幸躲在城中。 钱公激愤地跃身上马,大义凛然地赴敌,最终身陷死地。

假使王从古肯上下同心协力,把保卫百姓当作大计,钱公怎能这么快遭遇这个灾难呢?” 钱公名叫钱錞,号鹤洲,湖广显陵卫官籍,嘉靖朝庚戌科进士,考中进士时二十六岁,战死时才三十一岁。

文言文,翻译,辨伤有术

3.文言文《关羽刮骨疗毒》的译文

一、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二、原文:出自 西晋 陈寿《三国志》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二、作者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4.《西游记》第一回古文翻译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朝代:明代 第一回古文翻译: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分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在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一天仙石崩裂,从石头中滚出一个卵,这个卵一见风就变成一个石猴,猴眼射出一道道金光,向四方朝拜。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涧中的泉水,饿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

整天和山中的动物一起玩乐,过得十分快活。一天,天气特别热,猴子们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跑到山涧里洗澡。

它们看见这泉水哗哗地流,就顺着涧往前走,去寻找它的源头。猴子们爬呀、爬呀,走到了尽头,却看见一股瀑布,像是从天而降一样。

猴子们觉得惊奇,商量说∶“哪个敢钻进瀑布,把泉水的源头找出来,又不伤身体,就拜他为王。” 连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来,高声喊道∶“我进去,我进去!”那石猴闭眼纵身跳入瀑布,觉得不像是在水中,这才睁开眼,四处打量,发现自己站在一座铁板桥上,桥下的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着流出来,将桥门遮住,使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

石猴走过桥,发现这真是个好地方,石椅、石床、石盆、石碗,样样都有。这里就像不久以前有人住过一样,天然的房子,安静整洁,锅、碗、瓢、盆,整齐地放在炉灶上。

正当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高兴得不得了,忙转身向外走去,嗖的一下跳出了洞。

猴子们见石猴出来了,身上又一点伤也没有,又惊又喜,把他团团围住,争著问他里面的情况。石猴抓抓腮,挠挠痒,笑嘻嘻地对大家说∶“里面没有水,是一个安身的好地方,刮大风我们有地方躲,下大雨我们也不怕淋。”

猴子们一听,一个个高兴得又蹦又跳。猴子们随着石猴穿过了瀑布,进入水帘洞中,看见了这么多的好东西,一个个你争我夺,拿盆的拿盆,拿碗的拿碗,占灶的占灶,争床的争床,搬过来,移过去,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猴子们都遵照诺言,拜石猴为王,石猴从此登上王位,将石字省去,自称“美猴王”。美猴王每天带着猴子们游山玩水,很快三、五百年过去了。

一天正在玩乐时,美猴王想到自己将来难免一死,不由悲伤得掉下眼泪来,这时猴群中跳出个通背猿猴来,说∶“大王想要长生不老,只有去学佛、学仙、学神之术。” 美猴王决定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神仙,学那长生不老的本领。

第二天,猴子们为他做了一个木筏,又准备了一些野果,于是美猴王告别了群猴们,一个人撑着木筏,奔向汪洋大海。大概是美猴王的运气好,连日的东南风,将他送到西北岸边。

他下了木筏,登上了岸,看见岸边有许多人都在干活,有的捉鱼,有的打天上的大雁,有的挖蛤蜊,有的淘盐,他悄悄地走过去,没想到,吓得那些人将东西一扔,四处逃命。这一天,他来到一座高山前,突然从半山腰的树林里传出一阵美妙的歌声,唱的是一些关于成仙的话。

猴王想∶这个唱歌的人一定是神仙,就顺着歌声找去。唱歌的是一个正在树林里砍柴的青年人,猴王从这青年人的口中了解到,这座山叫灵台方寸山,离这儿七八里路,有个斜月三星洞,洞中住着一个称为菩提祖师的神仙。

美猴王告别打柴的青年人,出了树林,走过山坡,果然远远地看见一座洞府,只见洞门紧紧地闭着,洞门对面的山岗上立着一块石碑,大约有三丈多高,八尺多宽,上面写着十个大字∶“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正在看时,门却忽然打开了,走出来一个仙童。

美猴王赶快走上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明来意,那仙童说∶“我师父刚才正要讲道,忽然叫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来了个拜师学艺的,原来就是你呀!跟我来吧!”美猴王赶紧整整衣服,恭恭敬敬地跟着仙童进到洞内,来到祖师讲道的法台跟前。猴王看见菩提祖师端端正正地坐在台上,台下两边站着三十多个仙童,就赶紧跪下叩头。

祖师问清楚他的来意,很高兴,见他没有姓名,便说∶“你就叫悟空吧!” 西游记原版名著第一回原文: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

《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

故曰地辟于。

5.《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翻译

译文: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

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出处:《冷庐医话》——晚清·陆以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以湉幼年攻读四书五经,多闻博识。青年即教授生徒。尝于道光年间中举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进士,并以知县分发湖北,后以父命改从教职,并选授浙江台州教授、杭州府教授。后以母老请辞回乡,家境不佳。嗣后又赴上海、杭州执教讲学,不久即辞世。

曾主持分水(今桐庐)近圣书院以及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其弟及子因病误治亡后,专心钻研医道,医术精湛。编著有《冷庐杂识》,《冷庐医话》,《再续名医类案》、《冷庐诗话》、《苏庐偶笔》、《吴下汇谈》等。《冷庐医话》载医范、医鉴、慎疾、保生等内容。

全书多以病名为纲,叙述杂症之治疗及亲身所见所闻,且多有医史文献资料,颇有历史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锡饧不辨

辨伤有术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