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文言文(朱轼的简介)
1.朱轼的简介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 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
(关键词 “追比”、“虚日”“固”“宽”各1分,大意1分)(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缴纳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 (关键词“顾名思义”“徒”“是”“完纳”各1分,大意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B项的“以前”解释有误,其意思应是“因为之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动词“捕”的宾语是“人”,补语“於苏”之后应断句。动词短语“不与”后应断句。
动词“怒”后应断句。动词短语“上闻”后应断句。
动词“召见”后应断句。动词“责”的补语“以沽名干誉”后应断句。
“曰”后应断句。动词“为”的宾语“国”后应断句。
动词“近”的宾语“沽名”后应断句。 动词“为”的宾语“民”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追比”是“按期追查捉拿有关人员”之意;“虚日”是“放空的日子”之意;“固”是“坚持”之意;“宽”是“宽限”之意。第(2)句中的“顾名思义”是“考虑旨意要求”之意;“徒”作副词,相当于“只是”;“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完纳”是“缴纳征收”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
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
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
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先后又开垦三百余顷天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
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 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
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
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 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
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 ”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
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
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
几年后去世。
3.《明史》记述了什么?
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始纂于康熙十八年 (1679),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撰成。 清于顺治二年(1645)开馆纂修明史,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 承畴等为总裁。
但因清初战乱和各省碍于朝廷忌讳,资料收集不多, 纂写工作实际并未进行。 康熙十八年重开明史馆。
清廷命徐元文为监 修,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右庶子张玉书为总裁,征汤斌等博学鸿 儒五十人,参与纂修。徐元文并约万斯同以布衣参与史局,同主 其事。
万斯同,(1638〜1702)为浙东史学名家,字季野,号石园,浙 江鄞县人,博通诸史,熟于明朝典籍和掌故。 纂修明史开始后,即发 凡起例,拟类分题,分工编写。
二十一年,又以汤斌、徐乾学为总 裁。三十年史稿初就,凡四百一十六卷。
但因初稿“缺而未全,涣而 不一”,而未进呈。 三十三年,复以张玉书、熊赐履为监修,陈廷敬、王鸿绪为总 裁,继续纂修。
王鸿绪延请万斯同、钱名世于家,委以修史之事,历 时达八年之久。 四十一年,万斯同卒。
四十八年,王鸿绪以原官解任 回籍,居家删润列传史稿,重加编次。成明史列传稿二百零五卷,于 五十三年进呈/后又取初稿之志、表和本纪,略作删改,连同列传 稿,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于雍正元年(1723)进呈。
此即横 云山人明史稿。 同年七月,再开史馆,以张廷玉、朱轼为总裁。
在《明史稿》基 础上分工编纂、改定,十三年书成,乾隆四年进呈,付武英殿镂版, 正式刊行,名《明史》。清修《明史》,先后历时九十五年,始克完 成,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
《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 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另有目录四卷。 该书取材于《明实录》 《大明会典》、档册、邸报,以及文集、奏议、稗史、方志、传记等有 关著述和材料,由于有著名史家万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订,该书体例严 谨,叙事清晰,编排得当,文字简明,弓丨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 价值。
《明史》体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书者。 建文、景泰两 朝均列为本纪,不同于《明实录》的附录形式;《历志》中的图表, 简便易明,为过去所未有;《艺文志》只记述明代著述,不同于前代 正史中的《艺文志》;在表的部分,较前代诸史增加了《七卿表》; 另专门立有《阉党》《流贼》《土司》等列传,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 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 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
但,《明史》的记事有些过于简略,如所 记社会经济和南明史事,多有缺漏或不足;有关建州先世及其与明朝 的关系,因碍于清朝文网密布,记载零星,语焉不详,且多失实之 处;立传的人物也不够完备,且多回护之处。 为补《明史》记述之不足,后人陆续有些补编之作。
如刘廷燮的 《建文逊国之际月表》。黄大华的《明宰辅考略》和《明七卿考略》, 吴廷燮的《明督抚年表》,傅以礼的《残明宰辅年表》和《残明大统 历》等,都收在《二十五史补编》中。
乾隆四十二年,清朝继改修《明史》本纪后,又以于敏中、钱汝 为等为总裁,考证明史,但未刊行。 光绪时,户部侍郎王颂蔚人值军 机,得见考证明史之稿本、正本和进呈本,已多残缺不全。
王颂蔚将 其整理汇编,成《明史考证捃逸》四十二卷,民国五年(1916)收 入《嘉业堂丛书》。 现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 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铅印出版。
4.“金板搭银桥”有何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昌有位丁秀才娶妻杜氏,恶霸王寿庭欲占杜氏为 妾,逼丁卖妻。
适遇当朝太师朱轼微服私访途经南昌,在南昌市瓦子角 刘二饭店用膳,点了“金板搭银桥”这道菜,店家不知怎么做,朱曰:“豆干 炒韭菜梗也。”朱在用膳时获悉王仗势欺人,深为不平,最后依法惩办了 王寿庭。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编成戏剧,流传至今。“金板搭银桥”这道 菜也就流传下来,成为江西人餐桌上的一道家乡菜。
这道菜的原料有:白豆干、韭菜头、虾米、肉末、料酒、精盐、味精。其 制作方法是:将豆干平剖后切成小块,入锅煎至金黄,放入辅料、豆干、调 料,炒匀勾芡即可。
炒出的菜荤素搭配,香嫩味鲜。
5.朱轼的简介
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帝师,皇帝的老师。帝,本文指的是清代为帝60年、创“乾嘉盛世”的乾隆皇帝,在这指的是乾隆皇帝的老师高安人朱轼。在高安,至今流传着和乾隆的故事。
朱轼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担任大臣,是三朝元老。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初入学,雍正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很严,边雍正也觉得过份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说,对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是说,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不教好他,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雍正见说得有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曾亲自到高安来问候朱轼,朱轼用四盘二碗宴请皇帝,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这种筵席,一直在高安流传下来,人们称为“朱公席”。朱轼崇尚节俭,以南瓜接待地方官为母贺寿,除暴安良的故事,同样脍炙人口,《南瓜记》演唱其事。
朱轼在高安可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显赫人物,他字若瞻,号可亭,公元1665年生于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他从小聪敏勤学,7岁时,有人指木匠锯板,叫他作“八股文”的“破题”,他应声答道:“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也。”破题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要为圣人立言,要提起下文,朱轼的破题从表面上看,讲的是锯板,送过去拉过来,使厚的木材变成薄板;从句里面的意思看,破题中活用了古人的话,也可理解为人情冷暖,随着地位情况的变化,深厚的友情也会变得淡薄,这就含有更多的哲理,为下文的展开铺了路,难怪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了。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就在30岁时,朱轼考中进士,担任潜江知县,有德政,以清廉审慎著名,后来又任陕西学政、浙江巡抚等地方长官。任浙江巡抚,上任伊始,便把“清吏治,正风俗”做为急务。他说:“查吏莫先于奖廉惩贪,厚俗莫要于云奢崇俭。”就是说,要考察官吏,没有比奖励廉洁惩办贪污更重要的;要使风俗淳厚,没有比禁止奢侈、崇尚更要紧的。他下令取消巡府衙门的额外摊派,精简巡府的出入仪仗队。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因为他自奉廉洁,以身作则,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号通国第一。特别是他治海水,更是功绩著显。
清代,海宁、上虞一带多是海患,海潮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在元代、明代筑提塘,提基尽是浮沙,多次崩塌。朱轼经过实地考查,反复研究,认为只有采用“水柜法”筑石堤,才能保持永久。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提别筑坦坡,高度大约为提身的一半,仍然用木柜为主干,外面砌巨石二三层,用来保护提脚,从此以后海担坚固,沿海的老百姓免除了水患。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任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雍正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这就是担任宰相的职责了。朱轼救济灾民,安定社稷,保卫巩固边疆,都作出了贡献,成为了一代名臣。
6.朱轼哪个朝代﹖
朱轼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