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亭林好学最后一句什么意思(文言文亭林好学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1.文言文亭林好学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亭林好学》选自《顾炎武·清朝艺苑》,作用: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亭林好学: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偶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扩展资料: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偶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亭林好学
2.文言文翻译亭林好学已字是什么意思
“A”中的经典含义有几个“启动一批”110和110数千平方米“有限公司2数字”一人,一桌,一,一只脚就问“(遴斯环”口技“) - 中东3个,整个”在下白“(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 中东四统一“六王毕,通用一”(杜牧“阿房宫赋”) - 中东5语言援助,以加强语气,“什么官员调用一个愤怒,女人唱为什么“(杜甫”石壕吏“) - 中东6的一样!;像“行者,无家可归者一”(“淮南子·说山训”7专一“心无旁骛”(“论衡觉得寂寞”) - 中东8使用指“道”,“圣控股,为世界的公式”(“老子”9指的是从气体的混乱产生的无形的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 - 中东10指的是对立统一”不有两个没人“(章在”郑孟台“) BR> 11一概“可以治”(“荀子·劝学”) - 中东12的样子,是“一学就会”13次;一次“一个名人之前,终生不会忘记”(庄子·徐无鬼“) - 中东14一套,”杜鹃,杜鹃“15或”我不知道他是否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 中东16,实际上是”为法的缺点,远哉“((”史记主记录尚“) - 中东的17名工人,在音名谱一只脚。
3.顾亭林好学 译文
1、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捆着书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有的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2、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偶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3、出处
《顾炎武·清朝艺苑》
扩展资料
1、赏析
文章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2、人物介绍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亭林好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顾炎武
4.顾亭林 文言文翻译
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译文: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是这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