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使用古代汉语(文言文阅读方法?)
1.文言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2009-06-04 20:51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主讲人 肖跃玲 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题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一般是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②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句子的大意。
③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④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呢?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首先是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
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再是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2006年扬州中考题中有一句“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龠(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借助于括号内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
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三是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
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二、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必考题,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依靠平日的积累。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2006年江西省中考题中有对“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是”字的解释,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代词“这”,如“是年”,“是日”,很明显,此处“是“的释义为“这”。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三、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06年福州市中考题有“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
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
2.请教一下,如何运用文言对译法阅读文言文?文言文阅读比较难,其方
文言对译法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之一。
直译文言文必须以文言对译法为基础。正确运用文言对译法要掌握以下两个问题: 一、用现代汉语要准确转换文言词,首先应了解古今词义上的差异。
阅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古文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对应关系简单化; 2、古文是以单音词为主,阅读时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字; 3、要正确对译,还得注意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4、要正确对译,还得注意词义的发展。 二、阅读时,正确读注,运用多种文言阅读法深入分析、比较,并在阅读实践中训练、培养古汉语语感,积累文言文修辞知识、文章知识等,有助于准确对译。
3.古汉语和文言文
单就概念论,古汉语包括的内容更多,知识更广,比如文章、语法、诗律、词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范围更窄。
如果要买古汉语字典的话,
小型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在第3版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
·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
·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录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主要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本书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中型 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 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
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
本词典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儿位同志集体编写,开始于1985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问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语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庸宋文举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确定收词的范围和原则,主要是根据本词典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收单字10000余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一些难字和常用的异体字。收复音词24000余条,在以语浏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人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4.文言阅读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总则: 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虚、一要靠知识积累 常用虚、实词基本用法及意 常用虚 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 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 的历史知识等等) 的历史知识等等 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二要靠基本技能 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词类语用 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 依据具体语境、题目, 依据具体语境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1、以题解文。
、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 不很懂。
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 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 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 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 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其他三项都正确, 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 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 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 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2、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 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 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 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 年试题, 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 年试题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3、以注解文。 3、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 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 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 年试题中有一句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命题者给“叔段、“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 )。”
“ 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 文的能力。
文的能力。” 4、以理解文。
、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 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 解事理。例如年 以给供养”一句中“ 到底讲成“给以”还是“ 丰足? 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 丰足 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 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丰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 竭身运力” 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 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 还是“扶助母亲理家” 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 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 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 理家” 因为这“理家” 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 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5、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把握大意,由后做起,第一句是说在阅读一 )把握大意,由后做起, 篇文言文时, 篇文言文时,首先要对全文的内容大体上有所了 解掌握,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 解掌握,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
答题时由 最后一道题答起。 最后一道题答起。
高考文言考题的最后一道题是 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2)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第二句是说在做句子 )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翻译题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翻译题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对文言文翻译 的要求是: 的要求是:直、准、补。“直”是说在翻译句子 时尽量要“直译” 时尽量要“直译”;“准”是说对重点的词语翻 译要“准确” 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 译要“准确”;“补”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 有很多省略的内容, 有很多省略的内容,在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 补充上” “补充上”。
例如: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 例如:“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 而下士。 此句应译为“ 而下士。”
此句应译为“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 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 ),一定要尊重 平,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一定要尊重 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这首先是直译, 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这首先是直译,重点 考察的词语是“ ”“荣名”“下”“而 荣名”“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