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诫齐王的文言文(邹忌说琴谏齐王中邹忌如何劝诫齐王的)

1.邹忌说琴谏齐王中邹忌如何劝诫齐王的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说琴谏齐王 战国时的齐国,有个很著名的国君叫齐威王。

他从一个不好的国君变成一个好国君,邹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齐威王刚当国君的时候,只知道喝酒听音乐,国家的事情根本不管。

韩、赵、魏的军队打到齐国的边界,齐威王也不当回事。有人多次劝诫齐威王,让他以国是为重,做一个好国君,根本没起什么作用。

有的不仅没有起作用,反而被齐威王一怒之下杀掉了。齐国的国势逐渐衰落了。

邹忌是一个年青的乐师。齐威王请他弹琴,结果邹忌调试琴弦却抚琴不弹。

齐威王着急地说:快点弹奏吧。邹忌说:弹琴要先知道乐理,否则就有杂音了,这和您治理国家是一样的。

当邹忌调好琴后,仍然坐在那里不动,齐威王说:赶快弹奏一曲吧,寡人等不及了。邹忌却说:我是琴师,弹琴是我的事。

我现在研究琴理,等会再弹吧。可是您是国君,你面前的国家好像也是一张大琴,你研究它吗?您抚着这样一张大琴,既不研究也不弹奏,和我有什么分别吗?齐威王豁然大悟:谢谢你,我明白了。

齐威王拜邹忌为相国,再不花天酒地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这是著名的《邹忌抚琴谏齐王》。

齐威王为什么会听从邹忌的话呢?因为他非常善于劝谏。不仅被齐威王接受了他的说教,而且还当了官。

我们不得不佩服邹忌的方法。在初三的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都是熟悉的。

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是这样的:齐国强盛以后,齐威王骄傲了,不同意见又有些听不进去了,多少人劝说都遭到了责骂。邹忌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而是采取了新的办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是,有一天他去拜见齐威王,说:大王啊,我这些天有个事情总是想不明白,想请您指点迷津。齐威王说:你那么聪明,会有什么难事?说来听听吧。

邹忌说:人人都知道徐公是最俊美的男人,可是我的门客说我比徐公还漂亮。我不相信,回去问我妻子,妻子说是。

我还不确定又问我的小老婆,小老婆也说是我比徐公漂亮。我就真的以为我比徐公漂亮了。

谁知道我遇见徐公了,原来我根本比不上徐公呀。齐威王说: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其他人会那样说呢?邹忌说:唉,大王,我想了好久,门客求我办事就夸我;妻子爱我也夸我;小老婆怕我不夸不行。

您觉得是不是这样啊?齐威王说:呵呵,你是被人蒙蔽了。邹忌说:大王您说对了,确实如此。

您贵为国君,全国上下,谁不求您,谁不爱您,又有谁不怕您呢?说不定您也受了很深的蒙蔽吧。齐威王说:哦,我明白了。

从此齐威王设立了奖励制度,鼓励人们提意见。最终实现了齐国的中兴。

我在想。

齐王筑城文言文,韩垣干齐王文言文翻译,齐王好紫衣文言文

2.唇亡齿寒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周子劝说齐王救赵的理由有哪些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就退兵;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就要乘势攻打它。”(这时),赵军没有粮食吃了,(就派人)向齐国借粮食,可是齐王没有理睬。(齐国的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食借给赵国来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兵,这样秦国的计策就得逞了,而齐国、燕国的策略就失误了。而且赵国对于燕国、齐国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灭亡了,那么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国、楚国身上了。再说援救赵国的关键,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而救赵国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而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现在能够有机会)坚持道义挽救即将灭亡的赵国,以威力击退强大的秦兵,不努力去做这些事,却一味地吝惜(一点)粮食,为齐国利益考虑,这种战略决策显然是错误的啊。”

【启示】

周子劝说齐王救赵的理由:1、唇亡齿寒,赵国与齐国利益相关,救赵就是救己;2、救赵一方面显示了齐国的国际道义、高尚道义,一方面也通过击退亲兵而扬名于各诸侯国。合而言之,其实就一条:对齐国有利。

劝诫,文言文,齐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中邹忌是怎么样成功的说服齐王的?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侍妾:“我与徐公谁更漂亮?”侍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他,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并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心里想:“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对我的偏爱;妾认为我漂亮,是对我的害怕;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要求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漂亮。而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侍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呀!”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所谓不用动兵,在朝廷上就战胜了敌国。(译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

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

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

4.邹忌讽谏齐王 文言文整理

(一) 一词多义

1.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5.乃下令 受下赏

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5.急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古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

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

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6.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全文翻译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7.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型样貌光彩英俊。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审视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的确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

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侍从,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与大王的。

这样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太深了。”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 授予下等的赏赐。”

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政,不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劝诫齐王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