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学习文言文(小时候学的文言文)
1.小时候学的文言文
应该是《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小时候学的文言文
应该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关于“童年的文言文?谁知关于童年的文言文啊,
楼上的自己写的文言文?余少习英文,八岁过剑桥一级,十岁过二级,十二岁便过三级。
小学时居班第一,成绩未尝低於九五。我帮你找了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
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
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4.帮忙出一套<幼时记趣>文言文知识归纳题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余:我 张目:睁大眼睛 张:张得很大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藐小:微小 必:一定 其:它的 纹理:花纹 译文: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3)故时有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故:所以 时:常常,时常 之:的 译文: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私:自己 拟:比 译文: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之:助词,无义 所向:所想象的景象 则:连词,那么 或:连词,或者 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译文: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强(jiāng):同“僵”,僵硬 为(wèi):因为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译文: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在 素:白色的 徐:慢慢地 以:用 其:代词,指蚊子 唳:高亢的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 然:„„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称:喊、叫 译文:(有时)我又留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8)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于:在 凹凸:高低不平 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指自己的 齐:一样高 译文: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9)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以„„为:把„„当做 砾: 碎小的石头 邱:同“丘”,土山 壑:山沟 其:代词,想象中的山林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译文: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10)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之:代词,指“二虫斗”的情景 浓:兴趣正浓厚 庞然:很大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把山移开 拔:移 ,搬开 而: 连词,表修饰 盖:原来是 译文: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1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而:连词,表承接,就 尽: 全,都 为所:被„„ 译文:(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就全被吞进肚里。 (1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方:正 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然:„„的样子 惊恐:害怕 译文: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 (1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神定:心神安定 鞭:用鞭子打 驱:赶 之: 代词,它,指癞蛤蟆 译文: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3.一词多义 ① 物外之趣 ( 的 ) ②心之所向 (助词,不译) ③昂首观之 (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之 ④项为之强 (代词,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⑤观之正浓 (代词,代“二虫斗”) ⑥驱之别院 (代词,代蛤蟆) 而 ① 拔山倒树而来 (连词,表修饰)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连词,表承接,然后、就) ①细察其纹理 (它的) 其 ②使其冲烟飞鸣 (代蚊子) ③常蹲其身 (自己的) ④神游其中 (想像中的山林) 以 ①徐喷以烟 (用) ②以丛草为林 (把) ①项为之强 (因为) 为 ②以丛草为林 (当做)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 (2)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 5。
固定句式 ①作„„观: 当成„„看 ②以„„为: 把„„当做„„ ③„„为所„„: 被 6。省略句 ①群鹤舞(于)空 在 ②徐喷(之)以烟 蚊子 ③使(之)与台齐 自己 ④二虫斗(于)草间 在 ⑤驱之(于)别院 到 7。
三趣四图一中心 三趣: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四图:群鹤舞空图 白鹤青云图 神游山林图 鞭打蛤蟆图 一中心:记趣 “鞭打蛤蟆”表现了我 惩除强暴、同情弱小 的朴素情感。 “我”的“趣”来自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
8。本文围绕记趣这个中心,生动描述了儿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展现了群鹤舞空、白鹤青云、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这四幅图画,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富于想象、热爱生活、同情弱小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的乐趣。
9。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4)本。
5.如何帮助孩子学好文言文
孩子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
方法二:累人法。卓越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最近在引导孩子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简单的教育方法是三板斧:一说二骂三惩罚。比较简单,比较省事。效果如何呢?也许让孩子学上古文了(未必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总是希望爹妈喜欢自己,为讨爹妈欢喜而学某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种事常有);也许就此讨厌上古文了,逆反了,反抗了,一辈子都讨厌古文。
方法二:累人法。
第一步,先搞清楚古文是怎么回事和孩子喜欢什么。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小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没学好,不知道都有哪些古文生动活泼、神乎其神。没关系,上网查呗,网络这么发达,不用白不用。于是,查到《聊斋志异》、《搜神记》、《山海经》等等很有趣。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孩子看到这些花花绿绿、插图诱人、净写神怪的书,且你又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还神神秘秘,于是很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就跑过来问你读什么这么有劲,也想看,但不给他看,馋他,让他着着急。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古文呢?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不过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读懂古文,看懂古书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