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字伯仁文言文阅读题(常遇春呢)
1.常遇春呢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C【小题1】(1)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每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2)①纳哈出斟满酒杯敬蓝玉酒,蓝玉脱下自己的汉服(或“衣服”)给纳哈出穿,说:“请穿上这件衣服再喝酒。
”(酌:斟酒1分 ,衣:名词作动词,穿1分。句意正确1分)②先前(当初),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以:因为,1分。 过:名词做动词,犯错,1分。
镌:刻,1分。句意正确1分) 【答案解析】【小题1】 (去,距离)【小题1】 (介词,在。
A,助词,……的人/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C,动词,做/介词,表被动 D,助词,所字结构/;所以:……的原因)【小题1】(A B C三项均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小题1】 (“北上征讨元军途中”不对,原文是“北征还”)【小题1】略参考译文:蓝玉是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妻子的弟弟。
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常战常胜。常遇春多次在太祖面前称赞他。
二十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着大将军冯胜征讨纳哈出,在通州驻扎。听说有元兵驻扎在庆州,蓝玉趁着大雪,带领轻骑兵袭击攻破元军,杀了平章事果来,生擒果来的儿子不兰溪回来。
适逢大军进发至金山,纳哈出派遣使者到冯胜的军营投降,蓝玉前往接受投降。纳哈出率领几百骑兵到达军营,蓝玉非常高兴,设酒宴招待他。
纳哈出斟满酒杯敬蓝玉酒,蓝玉脱下自己的汉服给纳哈出穿,说:“请穿上这件衣服再喝洒。”纳哈出不肯穿,蓝玉也就不喝酒。
争执持续了很长时间.纳哈出把酒倒在地上,看着他的部下很气愤地嚷叫,将要离去。 郑国公常茂在席间,径直上前,砍伤纳哈出,都督耿忠架着(纳哈出)去见冯胜。
纳哈出的手下惊惧混乱,(冯胜)派元军投降的将领观童去规劝他们投降。明军回师至亦迷河,招降了纳哈出剩余的部队。
适逢冯胜有罪,太祖收去了他的大将军印,命令蓝玉行使总兵官的职务,不久在军中授蓝玉为大将军,蓝玉移兵驻扎到蓟州。 当时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帝位,侵扰边塞。
二十一年三月,太祖命令蓝玉率领十五万火军去征讨。军队出了大宁,来到庆州,蓝玉通过谍报得知元帝在捕鱼儿海,就从小路日夜兼程,进军至百眼井。
离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没有见到敌军,蓝玉想要领兵回去。定远侯王弼说:“我们率领十万多士兵,进入漠北腹地,一无所得,匆忙率兵回去,将用什么来回复皇上的诏命?”蓝玉说:“对!”命令将士们在地下挖洞做饭,不要露出炊烟和火光。
又趁着夜晚来到捕鱼儿海南边,敌人的军营还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多里的地方。蓝玉命令王弼做前锋,快速进军,迫近敌营。
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源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就没有防备。加上当时起了大风,卷起黄沙,白天亦昏暗无光。
大军前行,敌人没有发觉,明军突然到达元军营前,元军大惊,匆忙迎战,明军大败元军。 杀了太尉蛮子等人,招降了他手下的士兵。
蓝玉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中山、开平王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
太祖待他十分优厚。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
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发怒,赶走了御史。 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
太祖听说这件事很不高兴。先前,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
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发蓝玉谋反,把蓝玉交给狱吏审讯。案件审理结束后,族灭蓝玉。
3.文言文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翻译
译文: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
容貌奇特雄伟,果敢有力,无人能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开初跟从刘聚作强盗,察觉刘聚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在和阳归顺太祖。
还没到时,因困乏躺卧田间,梦见神仙身披锁甲手持盾牌喊道:“起来起来,君主来了。”惊醒,而太祖恰巧到达,于是迎上前跪拜。
当时是至正十五年四月。不久,自己请求作前锋。
太祖说:“你不过因饥饿来找口饭吃罢了,我怎么能留你呢。”常遇春坚决请求。
太祖说:“等渡过长江,再事奉我也不晚。”等到军队逼近牛渚矶时,元军在石矶上列阵,船距离岸边还有三丈多,没有谁能登上岸。
常遇春驾小船飞快地到来,太祖指挥他向前。常遇春答应一声,持戈奋力直冲向前。
敌人抓住他的戈,他乘势跃起跳上了岸,大喊着跳跃扫荡,元军纷纷溃败。众将趁机而上,于是拔取采石,进军攻取太平。
拜授为总管府先锋,进升总管都督。当时将领士卒的妻子儿女和军用物资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又用水军袭击占据了采石,运输通道受阻。
太祖亲自率军攻打蛮子海牙,派常遇春布置很多迷惑敌人的部队以分散敌人的兵力。战斗开始后,常遇春驾着轻快的小船,将蛮子海牙的船队冲为两半。
左右出击,大败敌军、全部缴获了他们的船只。长江水路又畅通了。
不久受命守卫溧阳,随从进攻集庆,战功最大。跟从元帅徐达夺取镇江,又进军攻取常州。
吴军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往援救,攻破敌围解救了徐达,擒获了敌军将领,进升为统军大元帅。攻克了常州,升迁为中翼大元帅。
随从徐达进攻宁国,被流矢射中,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战斗,攻克宁国。另攻取马驼沙,率水军攻打池州,攻下了它,进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随从攻取了婺州,转任同愈枢密院事,守卫婺州。又调动军队包围衢州,用奇兵突入城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军的作战器械,猛烈进攻敌军,于是攻下了它,俘获士卒一万人,进升俞枢密院事。
进攻杭州,失利,被召回应天。随从徐达拔取了赵普胜的水寨,随从守卫池州,在九华山下大败汉军,这些都记载在《徐达传》中。
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以五股军队设置埋伏,大败陈友谅,于是收复太平,战功第一。太祖追赶陈友谅到了江州,命常遇春留守,执行法令严明,军民都很畏惧没有人敢违犯,进升行省参知政事。
随从攻取安庆。汉军在长江上巡游,常遇春攻击他们,都掉头逃走,乘胜夺取了江州。
回来守卫龙湾,支持长兴,俘虏斩杀吴军五千多人,他们的将领李伯升突围逃跑。命令给安庆城墙砌砖加固。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将帅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三位。而邵荣尤其是位善战的老将,到这时傲慢不逊有了二心,和参政赵继祖密谋埋伏军队发动兵变。
事情被发觉,太祖想宽恕邵荣的死罪,常遇春径直上前进言说:“为人臣子犯了谋反罪,还有什么可以宽恕的,臣按道义不能和这种人共存。”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由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
池州流帅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战败并杀了他。跟随支援安丰。
等赶到时,吕珍已攻陷了此城,杀了刘福通,听说大军到了,派强大兵力拒守。太祖左军右军都战败了,常遇春纵横突击敌阵,三战三破敌阵,俘获的士卒马匹无法计算一。
于是随从徐达包围庐州。城将攻下时,陈友谅包围了洪都,于是被召回。
会集部队讨伐汉军,在彭蠡的康郎山相遇。汉军的船大,乘着上流水势,锋芒十分锐利。
常遇春带领诸将奋战,喊声震动天地,个个以一当百。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直冲太祖的船,太祖的船在浅滩搁浅,陷于险境。
常遇春射中张定边,太祖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又被在浅滩拦住。有破船顺流而下,撞在常遇春的船上才得以解脱。
转战了三天,放火烧掉了汉军的船只,湖水都被染红了,陈友谅不敢再战。诸将认为汉军还很强大,想放他们逃走,只有常遇春一人没说话。
等到出鄱阳湖到了湖口,众将想放船东下,太祖命令把守住上游。常遇春就溯长江而上,众将随从着他。
陈友谅穷途窘迫,以一百艘船突围。众将拦击他们,汉军于是大败,陈友谅战死。
军队回来后,论功最大,赏赐的钱财丝帛土地十分丰厚。随从太祖包围武昌,后来太祖回到应天,留下常遇春指挥军队围困武昌。
第二年,太祖即位称吴王,进升常遇春为平章政事。太祖又来视察进攻武昌的军队。
汉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支援武昌守军。常遇春趁他们还没有集结,突然出击擒获了他们。
城中人因此斗志丧失,陈理于是投降,常遇春完全夺取了荆州、湖州的地盘。又随从左相国徐达攻取庐州,又单独率军进攻平定了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伪知州邓克明,于是攻下吉安。
包围赣州,熊天瑞固守而未能攻下。太祖派使者告谕常遇春:“攻克城池之后不要多杀人。
如果得到了土地,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挖深壕沟竖起栅栏来围困他们.。军队围攻了六个月,熊天瑞财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
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常遇春于是乘着军威谕告并使南雄、韶州投降,回师平定安陆、襄阳。
又随从徐达攻克泰州,打败了张士诚的援军,指挥水军。
4.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文言文
《明史》中徐达常遇春为一卷,所以下面张廷玉等人的评论,是徐达、常遇春合着写的。
原文如下: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
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
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
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
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太祖自将攻之,遣遇春多张疑兵分敌势。
战既合,遇春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
江路复通。寻命守溧阳,从攻集庆,功最。
从元帅徐达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围达于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将,进统军大元帅。
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从达攻宁国,中流矢,裹创斗,克之。
别取马驼沙,以舟师攻池州,下之,进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从取婺州,转同佥枢密院事,守婺。
移兵围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毁其战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万人,进佥枢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
从达拔赵普胜之水寨,从守池州,大破汉兵于九华山下,语具《达传》。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
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
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其将李伯升解围遁。
命甓安庆城。主 先是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
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
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池州帅罗友贤据神山寨,通张士诚,遇春破斩之。
从援安丰。比至,吕珍已陷其城,杀刘福通,闻大军至,盛兵拒守。
太祖左右军皆败,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之,俘获士马无算。遂从达围庐州。
城将下,陈友谅围洪都,召还。会师伐汉,遇于彭蠡之康郎山。
汉军舟大,乘上流,锋锐甚。遇春偕诸将大战,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复胶于浅。
有败舟顺流下,触遇春舟乃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友谅不敢复战。
诸将以汉军尚强,欲纵之去,遇春独无言。比出湖口,诸将欲放舟东下,太祖命扼上流。
遇春乃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
诸将邀击之,汉军遂大溃,友谅死。师还,第功最,赉金帛土田甚厚。
从围武昌,太祖还应天,留遇春督军困之。 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
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
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
从左相国达取庐州,别将兵略定临江之沙坑、麻岭、牛陂诸寨,擒伪知州邓克明,遂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
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
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
遇春遂因兵威谕降南雄、韶州,还定安陆、襄阳。复从徐达克泰州,败士诚援兵,督水军壁海安坝以遏之。
其秋拜副将军,伐吴。败吴军于太湖,于毘山,于三里桥,遂薄湖州。
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出大军后。遇春将奇兵由大全港营东阡,更出其后。
敌出精卒搏战,奋击破之。袭其右丞徐义于平望,尽燔其赤龙船,复败之于乌镇,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陆寨,悉俘旧馆兵,湖州遂下。
进围平江,军虎丘。士诚潜师趋遇春,遇春与战北濠,破之,几获士诚。
久之,诸将破葑门,遇春亦破阊门以入,吴平。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帝亲谕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遇春拜谢。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从下山东诸郡,取汴梁,进攻河南。
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
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
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谒帝于汴梁,遂与大将军下河北诸郡。
先驱取德州,将舟师并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克通州,遂入元都。别下保定、河间、真定。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
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
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居右副将军冯胜上。
北取大同,。
5.常遇春中毒而死
(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6.明朝名将常遇春生平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在回军途中病死于河北柳河川,其后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驻守,即现在的北京常营回族乡.
常遇春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赐后人冰铁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开平王常宝童痛打严嵩)。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