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知识整理(高二语文《诸子喻山水》的课文内容)

1.高二语文《诸子喻山水》的课文内容

诸子喻山水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式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全文翻译: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的君主不会讨厌支持他的人,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支持他;饱学之士不会讨厌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孔子说,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江水,日夜不停 徐僻问:"孔子经常推崇水,说'水啊!水啊!‘,请问水有什么可取之处?” 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不分昼夜,先注满沟渠再前进,最终到达了大海。有根源的事物都是这样的,所以可取。

如果没有根源,就象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马上就干涸了,也就是站着等一下那点时间。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带兵的基本战术要象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用兵在于随机应变,象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

希望回答让你满意哦! 祝愿你学习进步啦 呵呵~~。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整理,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整理,陈涉世家文言文知识整理

2.诸子喻山水的文言整理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3. 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6. 明主不厌人 “厌”同“餍”,满足 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2.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拒绝, 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8. 上下交朴古义:都返璞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通“餍”满足,今义:讨厌。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后来进步。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假如,今义:苟且。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今义:声音。

17.故声闻过情 古义:实际;今义:感情。18.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9.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20.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1.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2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帮助,今义:锋利。

23.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24.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5.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26.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7.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替换,今义:容易。28.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9.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1.于 仲尼亟称于水(对) 何取于水也(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 故几于道(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2.而 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3.之 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 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为 苟为无本(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难为言(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 譬如为山(堆积)5.善 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6.动 知者动(活泼) 动善时(行动)7.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8.厌 明主不厌人( 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厌倦)9. 乐 知者乐水(爱好) 读“yào” 知者乐(快乐) 读“lè”10.舍 以道为舍 (归宿) 不舍昼夜(停留,止息)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 知者乐 (感到快乐)2. 仁者寿 (长寿)3. 动善时 (把握时机)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 以其善下之(处……下游 )6. 君子之志于道也(v,有志)7.居善地(安于卑下)(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意动用法:1. 君子耻之(以……为耻)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变小)(四) 动词活用作名词:1.故声闻过情( wèn 名声)2.动善时(行动)(五)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 注满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帮助(六)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 日月有明(光辉)3. 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4.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5.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6. 故能成其圣 (n,圣人的境界)7. 太山不立好恶 (好恶之心) (一) 判断句: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2. 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二)被动句: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门下(学习)就难以被(其他)的议论所(吸引)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三)省略句:1. 不舍昼夜。

(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2.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打仗根据敌人(变化)取得胜利3.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5.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状语后置:1.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

诸子,文言文,山水,整理

3.诸子喻山水的课文理解

论语·子罕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管子·形势解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孟子·离娄下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老子(共三则)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诸子喻山水中的实词

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

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

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

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5.诸子喻山水中诸子是怎么通过山水来阐发人生哲理的,这些哲理在今天

第一则:孔子以“为土”为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一个人的做事成败关键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第二则:韩非子用“泰山”和“江海”为喻,揭示一个道理:君主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才能使国富民强,建立工业,德泽后世。

第三则:管子以“海不、山不”为喻,说明治国、治学需兼容并包。

第四则:孔子以“山水”喻仁者、智者。水是流动的,而聪明的人活泼,思维敏捷;山是稳重的、不能随便迁移的,而仁者比较不易冲动、性情好静。

第五则:孔子以“山水”为喻,感叹时光易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要效仿水不断进取。

第六则:孟子以“水”喻人的人品和学识,反对一个人的名誉与实际不相符合,要求人们要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第七则:孟子以“登山、观海”为喻,表达为人和治学要高远,从“观水有序”说明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第八则:老子把水不见为道的化身,歌颂水的奉献精神,并由此引出“上善”之人。

第九则:老子再次申诉水“谦而不争”的特点。

第十则:老子写出了水“柔弱、威猛”的特点。

第十一则:孙子以“水形”喻“兵形”,告诉人们要学会变通。

6.诸子喻山水原文

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原文如下: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

释义: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便停止不前;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我便继续前进。”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

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最高的善像水。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河流汇聚的地方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才使它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作战的方式要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扩。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