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出财物于边关文言文译文(孙叔敖纳言文言翻译)
1.孙叔敖纳言文言翻译
出处:《说苑 · 敬慎》
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
①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 一:全。国:指都城。
③ 吊:吊唁,吊丧,引申为拜访。
④ 不肖:自谦之词,没有才能,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 受吏民之垢(gòu):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
⑥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得低。
翻译: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宰相,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因此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愿听您剩下的意见。”老人说:“地位已经高,态度就更要谦虚;官职越大,处事更要小心谨慎;俸禄已经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并牢记我所说的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很对,我会谨记在心。”
2.《汉书·货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至于皂隶者,其爵禄、奉养、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
故《易》曰“以财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不相入矣。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义而贱利。
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及周室衰,礼法堕。
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
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礼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取材于班固《汉书·货殖传》)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不得僭大 僭:超越本分B。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序:先后顺序C。
甘其食而美其服 美:认为……美D。工作亡用之器 亡:通“无”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所以养生送终之具 B。
莫大乎圣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莫辞更坐弹一曲C。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 D。
非其所习,不相入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于是(先王)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B。 子弟之学(虽)不劳而能C。
是以(国君)欲寡而事节D。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于)一世之间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先王的制度中,对君王及百姓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能逾越。
B。《易经》中认为,应当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
C。《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得混居,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
D。周王室衰微后,礼法遭到破坏,社会风气败坏,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
参考答案:6。B(序:有序)7。
A(A用来……的。B副词,没有谁;副词,不要。
C代词,他的;代词,我。D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副词,互相)8。
C(应为“民”)9。 C(“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应为“不会看到别的事物而想改变自己的本业”)【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公侯到奴仆,他们的官爵、俸禄、死生(礼仪)的制度各有不同的等级,小的不得越过大的,低贱的不得越过高贵的,所以上下有序,民心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先王)辨明土地、山川水泽、丘陵等不同情形,教导百姓(因地制宜)种植树木、饲养牲畜;(从)五谷六畜到鱼鳖、鸟兽、材料、工具等资财,用来养生送终的东西,没有不全都植养繁育的。按时植养,使用时有节度。
这样之后(士、农、工、商)四类百姓各自根据他们(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各自的智力和体力,早起晚睡,来治理自己的产业,并没有(政府)征发(赋税徭役),限期交纳,但远近地区都很富足。 所以《易》说“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备取万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器物把(它)作为天下人的利益,(在这方面)没有谁比圣贤的君主更伟大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允许混合居住。 士人在学习读书的地方相互谈讲仁义,工匠在官府里相互议论技巧,商人在街市相互谈论财利,农民在田野相互谋划生产,从早到晚从事(自己的职业),不会看到别的事物而想改变自己的本业。
所以他们父兄的教导(即使)不严格也能成功,子弟的学习(即使)不费力也能学会,(他们)各自安于自己居住的地方,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很美味,认为自己的服饰很好看,即使看见奇异华丽的事物,(因为)不符合他们的习俗,(就)不会接受。 由此(百姓)的欲望少,事情简单,财物充足,没有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位居百姓之上的君王,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统一他们,所以百姓有廉耻之心而懂得尊敬,重视仁义而轻视财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酷的政治而能使国家安定的大概原因吧。
到周王室衰微时,礼法被破坏。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彻底破坏,各国的政治不同,各家族的风气差别很大。
于是商人贩卖奇珍异货,工匠制作没有实用价值的器具,士人进行违反道义的行为,来追逐时人的喜好而获取世间的资财。诡诈的人违背事实来诈骗名誉,奸邪的人侵犯损害他人来。
3.《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黄琬辟 辟:征召B.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收:收买C.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恒:经常D.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节度:(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B.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C.无所知,因破取/佗久远家思归,因曰D.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7.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3分) ( )A. 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佗之绝技,凡此类也B. 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佗针鬲,随手而差C. 语其节度,舍去辄愈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D. 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
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
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9.断句和翻译。
(9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 (3分)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3分)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3分)参考答案:二、古诗文阅读(35分,5-8题,每小题3分)5.B(“收”应解释为“逮捕”)6.D(“其”,那,指示代词/ 他,人称代词;A项的“若”,如果;B项的“以”,用,拿;C项的“因”,于是,就。
)7.C8.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9.(1)(3分)断句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错漏1-2处扣1分,3-4处扣2分,错漏5处以上不得分。)(2)(6分)翻译①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差”:通“瘥”,病好了,1分;“寤”:觉得,感觉,1分;大意1分。 )②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工”,高明,1分;“县”,通假“悬”,相关,牵涉,1分;“含宥”,包涵宽容,1分。)。
4.请翻译下面文言文
(一) 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仪式,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
赵何祭祀宗庙之后,登位治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
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装率领文臣武将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
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阳,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此来侦察秦国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觉察,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风度,派人急忙去追赶他;而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边关。
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大惊失色。 齐王、魏王在韩国相会。
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给楚王送信,写道:“起初我与你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彼此关系欢洽。
不料楚太子辱杀我的重臣,不辞而别,使我无比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内。现在听说你又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
我国与你们楚国互相接壤,结为婚姻亲家,要是秦、楚关系如此恶化,就无法号令其他国家。我想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成友好同盟。
这是我真心的愿望!”楚王十分为难,赴约怕落入圈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恼怒。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快调兵固守。
秦是虎狼之国,早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决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芈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秦王,在武关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
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章台宫,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怀王要求举行盟誓,秦王却坚持楚国先交出割地。
楚怀王十分愤怒地斥责说:“秦王欺骗了我,还想用强暴逼迫我割地!”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楚国大臣十分震惊,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崐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
昭睢反对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国,现在我们违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儿子,实在不妥当。”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到齐国去要求迎回太子。
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齐相说:“不可,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就空有人质而落个天下指责的不义名声。”
那人又说:“不怕,如果楚国新立一王,我们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但齐王还是听从了国相的意见,归还楚太子,楚国便立太子为楚王。
秦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名望,派泾阳君为齐国人质,邀请孟尝君前来。孟尝君到了秦国,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5.翻译文言文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6.翻译文言文《张骞使西域》
一、译文 大宛这地方是由张骞发现的。
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当过郎官。这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
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
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来匈奴奴隶名叫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
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
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 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
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
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
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
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
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
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
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张骞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传说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他都一一向汉天子陈述了情况,说: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离汉朝大约一万里。
当地的风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
有很多好马,马出汗带血,它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那里有城郭房屋,归它管辖的大小城镇有七十多座,民众大约有几十万。
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们骑马射箭。它的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东北是乌孙,东边是扜罙、于寘。
于寘的西边,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于寘东边的河水都向东流,注入盐泽。
盐泽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边就是黄河的源头,黄河水由此流出。那儿盛产玉石,黄河水流入中国。
楼兰和姑师的城镇都有城郭,*近盐泽。盐泽离长安大约五千里。
匈奴的右边正处在盐泽以东,直到陇西长城,南边与羌人居住区相接,阻隔了通往汉朝的道路。二、原文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
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
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鰛、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
7.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必须完整解释。整段话是:
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主留务,宪宗怒,欲下诏诛之。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翻译:
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擅自接替了他的职务,宪宗皇帝很生气,准备下令发兵诛灭他。张弘靖请求先派特使代表朝廷前往吊唁并赠送财物,等他日后有对朝廷不恭的言行时,然后再动武,宪宗皇帝采纳了他的提议。
词语解释:
留务:继续担任职务。这里指吴元济未经朝廷任命擅自接替了死者的职务。
吊赠使:某位重要人物去世,朝廷临时指派官员,代表朝廷前往吊唁,并赠予财帛给死者家属,以示抚恤慰问。这种差使称为吊赠使。
不恭:对朝廷不恭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