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传文言文阅读(有哪位大师知道温庭筠的故事啊,很喜欢他的诗词)

1.有哪位大师知道温庭筠的故事啊,很喜欢他的诗词

鱼玄机-鱼玄机与温庭筠

鱼幼薇的才华引起了当时名满京华的大诗人温庭筠的关注,于是在暮春的一个午后,专程慕名寻访鱼幼薇。在平康里附近的一所破旧的小院中找到了鱼家。平康里位于长安的东南角,是当时娼妓云集之地,因这时鱼父已经谢世,鱼家母女只能住在这里,靠着给附近青楼娼家作些针线和浆洗的活儿来勉强维持生活。就在低矮阴暗的鱼家院落中,温庭筠见到了这位女诗童,鱼幼薇虽然还不满十三岁,但生得活泼灵秀,纤眉大眼,肌肤白嫩,俨然一派小美人风韵。

温庭筠深感这小姑娘生活的环境与她的天资是多么不相称,不由得油然而生怜爱之情。 温庭筠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请小幼薇即兴赋诗一首,想试探一下她的才情,看是否名过其实。小幼薇显得十分落落大方,毫无拘促为难的模样,她请客人入座后,站在一旁,扑闪着大眼睛静待这位久闻大名的大诗人出题。温庭筠想起来时路上,正遇柳絮飞舞,拂人面颊之景,于是写下了“江边柳“三字为题。鱼幼薇以手托腮,略作沉思,一会儿,便在一张花笺上飞快地写下一首诗,双手捧给温庭筠评阅,诗是这样写的: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反复吟读着诗句,觉得不论是遣词用语,平仄音韵,还是意境诗情,都属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这样的诗瞬间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不能不让这位才华卓绝的大诗人叹服。

从此,温庭筠经常出人鱼家。为小幼薇指点诗作,似乎成为了她的老师,不仅不收学费,反而不时地帮衬着鱼家,他与幼薇的关系,既象师生,又象父女、朋友。 不久之后,温庭筠离开长安,远去了襄阳任刺史徐简的幕僚。秋凉叶落时节,鱼幼薇思念远方的故人,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遥寄飞卿”: 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 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 枕簟凉风著,谣琴寄恨生; 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 飞卿是温庭筠的字,他才情非凡,面貌却奇丑,时人因称之“温钟馗”。也许是年龄相差悬殊,也许是自惭形秽,温庭筠虽然对鱼幼薇十分怜爱,但一直把感情控制在师生或朋友的界限内,不敢再向前跨越上步。

而情窦初开的鱼幼薇,早已把一颗春心暗系在老师身上,温庭筠离开后,她第一次借诗句遮遮掩掩吐露了她寂寞相思的心声。不见雁传回音,转眼秋去冬来,梧桐叶落,冬夜萧索,鱼幼薇又写出“冬夜寄温飞卿”的诗。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 少女的幽怨如泣如诉,心明如镜的温庭筠哪能不解她的心思?倘若他报以柔情万种的诗句,鱼幼薇也许就成了温夫人,但他思前想后,仍抱定以前的原则,不敢跨出那神圣的一步。 唐懿宗咸通元年,温庭筠回到了长安,想趁新皇初立之际在仕途上找到新的发展。两年多不见,鱼幼薇已是亭亭玉立、明艳照人的及笄少女了,他们依旧以师生关系来往。

一日无事,师生两人相偕到城南风光秀丽的崇贞观中游览,正碰到一群新科进士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他们春风满面,意气风发,令一旁的鱼幼薇羡慕不已。

待他们题 完后,鱼幼薇也满怀感慨地悄悄题下一首七绝: 云峰满月放春睛,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首诗前两句气势雄浑,势吞山河,正抒发了她满怀的雄才大志;后两句笔锋一转,却恨自己生为女儿身,空有满腹才情,却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只有无奈空羡!

2.求:温庭筠/;菩萨蛮的译文..我主要是想要一篇"小山"以及 爱问

小山应是指眉毛,有“山是眉峰聚”之说 1、小山为眉样式。

韦庄《荷叶杯》“一双愁黛远山眉”可证。 2、全词无女子身外之物,曰鬓云、曰香腮、曰蛾眉、曰弄妆、曰照花、曰花面相映、曰罗襦。

则小山为眉、金明类木兰 对镜所贴之花黄,文意方贯通。 译文: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叶嘉莹 说: 对于温词的评价,有两个极端的现象。

像常州词派就非常推尊温词,比之于屈子的《离骚》,也有的人则非常贬低温词,《栩庄漫记》的作者李冰若就说温飞卿词“浪费丽字”,“扞格”“晦涩”,(请参看《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也认为温词仅是精丽而已,没有张惠言所谓的托喻。我认为造成对温词评价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词中表现的意境有一种特质,也就是文学艺术传达手法上的几点特质。

温词有几点特色,一是标举精美的名物,“小山重叠金明灭”,“水精帘里玻璃枕”都属此类,而在所标举的精美名物之间又不作仔细明白的主观上的叙写,这样就使人觉得它不连贯,难以引起直接的理解和感发。不像韦庄的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之作直接的说明,然而温飞卿词使人推尊却也正由于此。 我们刚才说,诗的写作有比兴两种方法,比兴是心与物之间结合的两种关系。

司马迁《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的内心是芳洁美好的,所以他称颂的事物也是芳洁美好的。

作者从志洁到物芳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而读者则可反过来由物芳联想到志洁,这同样是极自然的。 所以温飞卿标举那些精美的名物,并未做详细的叙述,可是读者却自然的从这些精美的名物联想到了作者精微美好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温词的一种特色,也正是后来常州派词人推尊他的一项原因,这是第一点。

再者飞卿词标举精美的名物是感性的呈现而非理性的说明。“小山重叠金明灭”,第一个问题是“小山”何所指的问题。

如果说这一小山是屋外自然界中存在的山水之小山,那么就与这首词后面陈叙的情事不相连贡,是自然界的小山又怎么会有明灭的金色呢?又怎么和下句的“鬓云欲度香腮雪”连接起来呢?那么“小山”究竟所指为何物呢?在欣赏诗词时,读者虽然可以有自己的联想,但不可以胡思乱想。 在闺阁中可以称作“小山”的东西,从中国传统和温飞卿所生活之时代的习惯来观察有这样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山眉,韦庄的一首《荷叶杯》写有“一双愁黛远山眉”的句子,“远山”是美人眉毛的形状,“黛”是眉毛的颜色,“愁”是那女子眉毛的表情。

因此有人把“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看作是山眉。 第二种可能是山枕。

《花间集》中有顾敻的好几首《甘州子》词,他说“山枕上,几点泪痕新”,又说“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古代的枕头是硬的,中部凹下,两端凸起,故曰山枕。第三种可能是山屏,即折叠的屏风,高低起伏像山的形状。

温飞卿另一首《菩萨蛮》有这样一句:“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所以也可能是山屏。

最近有人提出第四种可能,认为是古代女子头上用于装饰的插梳像小山的样子,但我并没有在晚唐五代词人作品中找到以小山形容插梳的例证,而前三种可能则是唐宋词人常用的术语。一般人认为山眉和山枕的可能性大,因为紧接着的一句是“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面部的特写,是说她的头发要拂过她的面颊,而“山眉”与香腮雪比较接近。

但我以为不是山眉,原因是词中说“小山重叠金明灭”,女子的眉毛一般不用金色装饰,所以眉毛上不应有金色明灭的隐现,而且山眉怎么会“重叠”呢?!我还有一个道理证明它不是山眉,因为这首词下面还有“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句子,在这里又写“蛾眉”,温飞卿是不会有这种重复的。 我也以为并不是山枕,因为古人的枕头是不会重叠的。

我的意见应该是山屏,不过也有人认为那放在门口的屏风不是离“鬓云欲度香腮雪”大远了吗?这是以现代的习惯衡量古代,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很小的屏风,只遮面部,像温词中的“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以及“鸳枕映屏山。 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南歌子》“蕊添黄子”)可以为证。所以我以为“小山”应是山屏。

飞卿所写的是感情的呈现,不是理性的说明,他为什么不说“屏山重叠”、“山屏重叠”,而只说“小山”不加“屏”字呢?那自然是因为“小山”的形象可以予人一种直感的印象,所以予读者直接的美感,乃是温词的一点重要特色,而且温词所予读者的还不仅是美感,温飞卿这首词还传达了他的观察和感受的细微。 我们看一首诗或词,绝不能只断章取义的去考察其中的一句,而要看他整篇的结合,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间相互的作用,所以他下边说“鬓云欲度香腮雪”,请注意这里用的是“鬓云”而不是“云鬓”,这其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说“云鬓”,“云”字起形容的作用,“云鬓”是说她那像乌云一般的鬓发。

可是说“鬓云”则是感性的说法,不是理性的。

文言文,温庭筠,阅读

3.文言文《温庭筠传》与李商隐齐名

《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

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

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

多为邻铺假手。然薄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饮博。

后夜尝醉诟狭邪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举进士,数上又不第。

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綯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

綯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

讥綯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

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

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

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

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唐夫举进士,有词名。庭筠仕终国子助教。

竟流落而死。今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

又《采茶录》一卷。及著《乾巽子》一卷,《序》云“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悦诸心,庶乎乾巽之义”等,并传于世。

【译文】 温庭筠,字飞卿,原名温岐,并州人,是宰相温彦博的后世裔孙。他从小就机敏聪悟,富有天才,能一次运笔疾书写成上万字的文章。

又善于弹琴和吹笛子,说:“有弦就弹,有孔就吹,必非要爨桐琴和柯亭筒不可呢。”他的诗辞采艳丽而流于轻佻,李商隐齐名,时称为“温李”。

温庭筠才情绮丽,尤其长于律诗。每次考试,须押官韵,他在灯烛下从不打草稿,只把手笼在袖子里,靠着书案,每一韵吟一次就成了,考场中叫他“温八吟”。

又说他八次叉手作成八韵,叫他。温八叉”。

他还常代簪邻座的考生答卷,但他品行轻薄很不检点,与贵族子弟裴诚、令霉五滴等人喝酒赌博。后来,一次夜里在妓院醉后大骂,被巡夜的军士打落了牙齿,他去告状也不占理。

温庭筠应进士举,考了几次都没考上。【《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原文及翻译。

他在宰相令狐绚的书馆中进进出出,受到优厚的待遇。当时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词,令狐绚借温庭筠的新作进献给宣宗,告戒他不要泄露出去,可温庭筠很快就告诉了别人。

令狐绚又曾问起_玉条脱竹这个典故,温庭筠回答说此典出于《南华经》,而且说:“这不是生僻的书,宰相大人协调治理国政的空余时间,也应读点儿古书。”温庭筠还说过。

“中书省内坐将军。竹讥讽令狐绚没有学问,因此他逐渐被令狐绚疏远。

他自我感伤说。“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徐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镇守襄阳,召辟温庭筠任幕下巡官,因为不得志,温庭筠又到江南游历。大中末年,山北沈侍郎知贯举,专门将温庭筠召到帘下考试,怕他暗中帮助别人。

这天温庭筠很不高兴,日近黄昏。他请求先出场,仍然献上书启一千多字,同他,才知他巳口头帮助了八个考生。

朝廷当权者鄙视他的行为,就让他留在长安等待授职。宣宗皇帝隐藏身分便装出行,在旅馆里与温庭筠相遇,温庭筠不认识宣宗,他傲气十足地问宣宗:先生莫不是司马、长史之流吧?又问:“你能不是六参、主簿、县尉一类的官?\"皇帝说:“我不是。”

后来温庭筠被贬官为方城县尉,由中书舍人裴坦执笔撰写诏书,裴坦用嘴润笔扭扭捏捏了半天,这样写道:孔门儒教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把舞文弄墨放在末端。你本已很早就应进士科举,一向享有崇高的名声。

却只一味夸耀挥洒自如的文才,不具备审时度势效命朝廷的用处。如同漉放屈原到湘江之畔,贬谪贾谊到长沙城中,你今后尚有受皇上器重之时,埋没不了你命笔为文的妙思。”

温庭筠去上任,文士诗人争着写诗为他送行,只有纪唐夫的诗独占鳌头,这首诗写道。“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一纪唐夫是个应举的考生·他的诗也有名声。温庭筠官终国子助教,后来竟被贬流落而死。

温庭筠现在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还有‘采茶录》一卷。以及他所著的《乾胰予》一卷,这本书的《序》说:“没有酒来佐餐,肉也不烧不烤,能让大家心中高兴,这不就差不多是‘乾胰’的含义了吗?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4.我需要温庭筠《更漏子》的译文,谢谢了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垂,梦长君不知。【作者】: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释】:(一题李煜作) 迢递:远远传来。

画屏:有画的屏风。 香雾:香炉里喷出来的烟雾。

谢家:西晋谢安的家族。这里泛指仕宦人家。

红烛背:指烛光熄灭。 梦君君不知:又作“梦长君不知”。

【赏析】 这首词描写古代仕女的离情。上段写更漏报晓的情景,下段述夜来怀念远人的梦思。

先以柳丝春雨,花外漏声,写晓色迷朦的气象。再写居室禽鸟为之惊动的情景。

不独城乌塞雁,即画上鹧鸪,似亦被惊起。这种化呆为活、假物言人的写法,实即指人亦闻声而动。

夜来怀人,写薰香独坐之无聊,灭烛就寝之入梦。通首柔情缱绻,色彩鲜明。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花间集评注》引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同意。“梦长君不知”即《菩萨蛮》之“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也。

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而君不知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温庭筠传文言文阅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