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柳列(写“柳树”的文言文)
1.写“柳树”的文言文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赠柳 李商隐(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唐)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柳 李商隐(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江边柳 雍裕之(唐)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杨柳枝词 白居易(唐)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垂柳 唐彦谦 (唐)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如梦令·咏柳 曹雪芹(清)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杨柳枝词 厉鹗(清)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兰陵王·咏柳 周邦彦(北宋)
柳阴直,烟里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高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
没有文言文,只有古诗词!
2.文言文《柳》的翻译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文言文《柳》的翻译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译文】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蝉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都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月光),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就都能得到它的好处了。
3.柳镇文言文翻译
河东人柳镇字子元,喜欢清闲安静,不羡慕荣华富贵。
梁国天监年间他从司州到上元去游玩,爱上了那里的风景,就在钟山西面的建业里,买地盖了房子,引水种地,隐居耕种象个老农夫。附近的居民,全都叫他“柳父”。
他住的地方靠近江边,有一次他拄着拐杖在江边眺望,忽然看见前面的江中陆地上有三四个小孩,都只有一尺多高,来往游戏,远远地听见他们互相呼叫着寻找吃的,柳镇觉得很奇怪。不一会,风起浪涌,有一条大鱼受惊跳了起来,不小心掉在小岛上。
这一群小孩争着跑去吃大鱼。还听到小孩子们喊着互相告诉说:“我们吃不完,剩下的留给柳父吧。”
柳镇更加惊奇,就坐上小船,前去捕捉他们。还没到岸上,这群小孩全变成水獭,进到水里跑了,柳镇带回那条大鱼把它分给乡亲们吃。
不久,他回到洛阳,在他居住的书斋的柱子上,题了一首诗说:“江山不久计,要适暂时心,况念洛阳士,今来归旧林。”这一年是天监七年。
4.文言文《柳》的翻译
柳 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