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高考文言文实词(上海高考古文词汇300个实词和20个虚词,请列出来)
1.上海高考古文词汇300个实词和20个虚词,请列出来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2.上海高考300个文言实词配套练习解释 速度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41. 故:。
3.上海高考三百个实词例句及解释 急
1.哀
①悲哀,哀悼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
②慨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③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悲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声音)凄清尖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爱
①给人好处、恩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
③爱惜,顾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④舍不得,吝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⑤关心,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
⑥通“薆”、“僾”,隐蔽,隐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故天下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礼记·礼运》
3.安
①安稳,安全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②安定,安逸,安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寝(《六国论》)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
③怎么,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馆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按
①用手下压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版》)
②抚,握
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5.案
①文书,案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②通“按”,考察,查办,查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训俭示康》)
打不下所有的啊,百科创建也太多
4.求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属 字,初高中重复收录
5.求上海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加点词整理 要求:通假字 古今异义 重点词
高中通假现象汇总(重复出现的选第一次出现的语句)原句 通假现象 所在课文、学期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们 《种树郭橐驼传》高一上昂其直 直:通“值”价钱 《促织》 高一上手裁举 裁:通“才” 《促织》 高一上翼日进宰 翼:同“翌” 《促织》 高一上缦立远视 缦:通“慢”,久立 《阿房宫赋》 高一下苒苒物华休 苒苒:同“荏苒” 《八声甘州》 高一下终老不复取 取:同“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高一下吾今且报府 报:同“赴”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高一下箱帘六七十 帘:同“奁”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高一下蒲苇纫如丝 纫:同“韧”,柔软而又坚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高一下奄奄黄昏后 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高一下列缺霹雳 列:通“裂”,分裂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一下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通“需”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一下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通“毕”,尽,完全 《诸子喻山水》高二上明主不厌人 厌:同“餍”,满足 《诸子喻山水》 高二上知者乐水 知:通“智” 《诸子喻山水》 高二上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诸子喻山水》 高二上是之取尔 尔:同“耳” 《诸子喻山水》 高二上正善治 正:通“政” 《诸子喻山水》 高二上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认 《秋水》 高二上拘于虚 虚:同“墟”,所居之所 《秋水》高二上人卒九州 卒:通“萃”,聚集 《秋水》 高二上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秋水》 高二上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喝酒 《前赤壁赋》高二上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前赤壁赋》 高二上官吏每 每:同“们” 《窦娥冤》 高二上可予不? 不:同“否”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审查,察看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设九宾于廷 宾:同“傧”迎宾赞礼的官员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同“穆”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请奉盆缻秦王 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下顾反 反:同“返” 《新序》二则 高二下酒酤于市 酤:通“沽”,买酒 《训俭示康》 高二下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衡:“连横” 《过秦论》 高二下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合纵 《过秦论》 高二下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过秦论》 高二下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师说》 高二下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石钟山记》高二下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石钟山记》 高二下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劝学》 高二下虽有槁暴 有:通“又” 《劝学》 高二下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劝学》 高二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同“何”为什么 《归去来兮辞》 高三上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归去来兮辞》 高三上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陈情表》 高三上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陈情表》 高三上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同“避” 《秦晋崤之战》高三上以间敝邑 间:通“闲”,休息 《秦晋崤之战》高三上堕军实而长寇雠 堕:同“隳”,损害,毁坏 《秦晋崤之战》高三上不以累臣衅鼓 累: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秦晋崤之战》高三上乡师而哭 乡:同“向”面向 《秦晋崤之战》高三上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鸿门宴》 高三上距关,毋内诸侯 内:“纳”接纳、使进入 《鸿门宴》高三上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 高三上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鸿门宴》 高三上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鸿门宴》 高三上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 高三上驰召毉 毉,同“医” 《苏武传》高三上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你 《苏武传》高三上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苏武传》高三上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苏武传》高三上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苏武传》高三上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高三上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逃避 《孟子》二章 高三下嘑尔而与之 嘑尔:同“呼尔”吆喝的样子 《孟子》高三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谢恩惠 《孟子》 高三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 《孟子》 高三下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过去 《孟子》 高三下无若宋人然 无:通“毋”,不要 《孟子》 高三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闵:同“悯”,忧虑担心 《孟子》高三下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通“披”,穿 《国殇》 高三下霾两轮兮击鸣鼓 霾:同“埋” 《国殇》 高三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通“已”,止 《侍坐》 高三下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兰亭集序》 高三下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好像 《兰亭集序》 高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