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甫字之翰文言文答案(公讳甫,字之翰)

1.公讳甫,字之翰

孙公讳甫,字之翰。天圣八年进士及第,被任用为华州观察推官。华州粮仓里的粮食霉烂,负责的胥吏应该承担几百万钱的赔偿,转运使李纮把胥吏交付给孙公处理,孙公命令取来一斗粮食摘去粮壳,可以扔掉的才占十分之一二。胥吏于是得以减轻责任,只承担几十万钱罢了。李纮因此推重孙公,举荐他,孙公得以升任大理寺丞。

庆历三年调任右正言,掌管谏院。当初,李元昊在河西反叛,契丹也发兵靠近大宋国的边境,图谋毁弃两国缔结的和约,主事者在西边增加了二十万禁军,在北边也增加了二十万土兵。到了群盗郭邈山等劫掠京西时,又下令国家增加禁军。孙公进言说:“天下大为困顿的原因,在于不必要的开支;而不必要的开支最多的,军队占很大部分。现在不能减少军队,又为什么增加它呢?况且军队已经上百万了,不能平息盗贼,却只是想增加兵员,怎么能说是懂得做事的先后呢?”皇帝没有批复。于是孙公极力议论古代和今人俱养兵员多少的利害让皇帝听闻,言语指责大臣特别严厉。不久保州发生兵变,朝廷奖赏事先报告的人。孙公认为有事先报告的人,可是枢密院不按时下达,不能不担负责任。天子说:“某人,我正依靠他来治理国家,不能让他离开职位。”孙公还是坚持请求讨论对他的处罚。边将刘沪谋划建水洛城,和部署狄青、尹洙的主张不合,刘沪违抗他们的节制,于是建城。狄青等用刑具拘囚刘沪而报告朝廷。孙公进言说:“城可以用来保护秦地,而且连通秦渭之间的援助,应该不能否认它的作用,而应该赦免刘沪的专擅。”于是朝廷听从了孙公的意见。调任晋州,有皇帝身边的大臣路过晋州,半夜敲门想入城,孙公说:“城里有规定,我不能私自违反。”最终不给他开门。

孙甫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他的气质很温和。等到他和别人谈论的时候,一次次地引经据典,涉及典故上下千余年,见闻广博,融会贯通,没有办法探看到它的边际。回望他的家,起初不曾藏书,主要是因为他读过相关的内容,一生都不会忘记。他虽然地位尊贵,但穿衣非常简朴,吃的饭菜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不参与喝酒声色玩乐。恬淡无欲。他所写的七十五篇《唐史记》,认为自己平生所学治乱得失的学问全部在这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公的思想。孙甫去世,皇帝下了命令搜求他的书

2.小古文翻译,内容如下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

唐·怀素《怀素写字》原文: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白话释义: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

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作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

怀素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无法阻止。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练习书法;为了练字,还制作了一块漆盘。

怀素年轻时,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D(3分)

小题2:⑴ (3分)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⑵(3分)等到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小题3:(2分)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

小题4:(4分)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小题1:

试题分析:D中与例句均为“表结果”的连词。A中为“因为”,B为“表目的”的连词,C是介词“把”。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虚词,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句末。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4.文言文翻译,最佳答案给50分

1.【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穆公访诸蹇叔〔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4〕,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7〕。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8〕。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9〕!”

【注释】

〔1〕杞子,秦穆公派驻郑国的秦大夫。 使,使人,派人。

〔2〕 管,锁钥。 潜师以来,秘密地派军队前来。 国,郑国。

〔3〕 访,咨询,征求意见。 诸,“之于”的合音字。

〔4〕 劳师,使军队劳苦跋涉。 袭远,偷袭远方的国家。

〔5〕 无乃,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恐怕,大概。

〔6〕 勤,劳苦。 无所,指无所得。所,着落。 悖(bèi)心,悖逆之心。

〔7〕 公辞焉,秦穆公拒绝了这一劝谏。辞,不接受;焉,兼词,既代指蹇叔的话,也表示句末语气。

〔8〕 孟明,姓百里,名视,秦老臣百里奚之子。 西乞,名术。 白乙,名丙。 以上三人都是秦将。 东门,秦都雍城(今陕西扶风县)之东门。

〔9〕 中(zhòng)寿,满寿,年寿满了。这是骂人的话,意即“你想死啊”、“你不想活啦”。蹇叔对着即将出征的军队痛哭,并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在秦穆公看来是很不吉利的,所以派人骂他。 拱,两手合抱。 洪诚先生认为,“尔墓之木拱矣”句上面,承前文省略了“及师之入”一句。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地发兵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拿下来。”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劳苦跋涉,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我从没听说过的事。我们军队劳苦异常,精疲力竭,而远方的郑君却早有准备,这样做大概不行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大军辛辛苦苦地远征,却没有收获,军中将士必定会有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人不知!”秦穆公拒不接受劝谏,召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的树木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2.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3.译文: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

原文:“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穷居而野处〕住在偏僻穷困的山野之地。处,居住。

〔濯清泉〕用清泉洗涤。

〔茹〕食。

〔鲜可食〕鲜美可吃。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作息不受时间限制,只求安适。

〔有誉于前〕当面受到称赞。

〔无毁于其后〕背后不受毁谤。

〔车服不维〕不受官职的约束。古代因官职的高低,车的装饰有所不同。这里用车服代指官职。服,装饰。维,维系、约束。

〔刀锯不加〕刑罚落不到身上。刀锯,刑具,这里泛指刑戮。

〔理乱〕治和乱,指政事。唐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用“理”字代替“治”字。

〔黜陟(zhì)〕指官位的升降。黜,降。陟,升。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公卿〕指达官显贵。

〔形势之途〕追求地位和权势的道路。形势,这里是“权势”的意思。

4.译文: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