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轶事文言文(求十则名人轶事(古文))
1.求十则名人轶事(古文)
以下出自《世说新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道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栖逸)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2.求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要文言文的)最好有翻译
孔子向老子问礼
就在老子100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两个世界级的思想大师的对话就是这样在伸舌头和张嘴的肢体对话中结束,但里面的寓意却值得我们深思。老子告诉孔子的是:舌柔齿坚,但最后的结果是牙先掉了,舌头却仍然健在。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3.名人故事古文有哪些?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囊萤:《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李善注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引《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
项羽本纪 (作者:司马迁)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找了半天啊
4.给我十五篇古文式的古人故事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
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
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
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
大踧。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
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
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
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6.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
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
“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
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7.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
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
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雠,以
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
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8.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
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
之。
9.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
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
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
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
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
响也。”
10. 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
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11.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
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
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2.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讬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13. 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
名?”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此馆之兴,情钟舅
氏,宜以‘渭阳’为名。”
14.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15.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5.求10篇中外名人故事,10篇文言文,每篇不少于300字,跪谢!~·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 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
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匡衡邻居家日子过的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得很亮。
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起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人要刻苦好学。
牛顿勤奋学 事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
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
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
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
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名言★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
6.给我十五篇古文式的古人故事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 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 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 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 大踧。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 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 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 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6.颍川太守髡陈仲弓。
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 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 “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 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7.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 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 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雠,以 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
《春 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8.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 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魏武惭而赦 之。 9.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 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 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 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 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
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 响也。” 10. 刘公干以失敬罹罪。
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 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11.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 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 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2.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讬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13. 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 名?”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
此馆之兴,情钟舅 氏,宜以‘渭阳’为名。” 14.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15.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
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7.宋代诗人轶事文言文
似曾相识谈前世今生-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故事 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
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黄庭坚不止有名,秉性也至孝,他常亲自为母亲洗溺器,就是后来当了官,也不改其孝行,由于他的孝行,被后人选入二十四孝中。
据载黄庭坚中进士后,被朝庭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时他才二十六岁。有一天,他在午寐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大门,直来到城外的某处村庄,看见一个老婆婆站在一间房门外的供桌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语,似乎在呼喊某个人的名字。
黄庭坚趋前一看,见供桌上摆着一碗煮好的芹菜面,香味飘溢,他不自觉地端起来就吃,吃完后就走回了府衙。等一觉醒来,梦境仍非常清晰,尤其令他奇怪的是,嘴里还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虽然纳闷,但也未在意,以为只是一场梦而已。
等到次日午寐时,梦境又和昨日相同,而且齿颊还是留有芹菜香味,他不禁甚为奇怪,于是他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记忆的道路行去,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走来,道路中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完全一样,最后终于来到一处人家门前,但门扉紧闭。黄庭坚便前去敲门,一位白发的老婆婆出来开了门,黄庭坚问她,昨天是否有人在门外喊人吃面。
老婆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非常爱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时,我都会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回来吃。” _黄庭坚问:“你女儿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岁吗?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日,于是更进一步问老婆婆,关于她女儿在生时的种种情形老婆婆告诉他: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女儿在生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后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死了,死的时候还告诉她,一定会回来看她。 等黄庭坚进到屋里,老婆婆指着一个大木柜告诉他说,她女儿生前所读的书全锁在柜子里,只是不知道钥匙放在哪了,所以一直没打开过。
奇怪的是,黄庭坚那时突然想起了放钥匙的地方,依照记忆,果然取出了钥匙,等打开柜子,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细阅之下,大吃一惊,原来他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然全在这些文稿里,而且一字不差至此,黄庭坚心中已经完全明白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亲,于是将老婆婆接回府衙,奉养余年。 后来黄庭坚在州衙后园,建造了一座亭园,亭中有他自己的塑像,并且自题石碑像赞:“似僧有发、似俗脱尘;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从这首像赞,似乎可以证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而明朝的进士袁枚,在听了这个故事后,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
8.一些古代著名小故事的文言文,如<<借壁凿光>>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9.文言文清代名人轶事
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相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旨道边酒泸,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天所疑乃已.马上天事,就据鞍默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经亲至此,宜所旨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翻译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