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茅文言文翻译(荆茅文言文翻译所有)
1.荆茅文言文翻译所有
文章有点长,不过很容易读懂。我说下大意。
荆茅住的县邑大旱,于是奖赏能够求雨的人,荆茅想求雨出名赚钱,他妻子就出主意,说去试一试,能求雨就赚了钱,不能直视被笑话,于是他就去了,结果求雨成功,发了小财。
后来省府也要求雨,县长就把荆茅推荐了上去,荆茅急了,怨恨妻子当初让他去,他妻子说我是看到挂的咸鱼滴水,所以知道要下雨了,才叫你去的。你去省府,带着咸鱼,如果咸鱼滴水,你就做法求雨,如果没有滴水,你就推脱。后来荆茅在省府看到咸鱼滴水就去求雨,果然下了雨。
省府知道当朝皇帝喜欢法术,就把荆茅推了上去。
正好玉玺丢了,皇帝让他去找盗贼,偷了玉玺的人很着急,就去求荆茅,荆茅把玉玺藏起来,对皇帝说不是偷了,是不小心掉了,在某某地方,皇帝派人去看,果然是的。
于是荆茅开始被称为神仙。有人跟皇帝说荆茅是骗子,皇帝说道术中的人只有他有儒家思想,你还容不下一个儒生吗?
皇帝也有些猜疑,就自己准备个盒子,让荆茅猜,荆茅叹息:我死期到了。皇帝没听清,问其他人他说了什么,有个人说,他说的是盒子里是某某某。果然就是的,皇帝给荆生做大官,很多钱。
他妻子说,你没文化做了大官,会有祸害的。于是荆茅就辞职了。
2.任末苦学文言文翻译
任末苦学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释】
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常师:固定的老师。
3、负:背。笈(jí):书箱。
4、不远:不怕路途遥远。
5、而:若,如。
6、或:有时。
7、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
8、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9、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10、缚:绑。
11、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2、题:写。
13、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4、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15、易:交换。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犹:还。
18、行尸走肉: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能无所事事。
【译文】
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任末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作者简介】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3.文言文 翻译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4.文言文翻译,谢谢
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啊
任末年十四时,(他)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斗笠不辞辛苦,常说:人不学习,怎么能成才呢?有时靠着林中的树下,用茅草建房,削树枝作笔,刻树汁当墨水,晚上就借着星星月亮的光(读书),如果暗了,就烧麻蒿来照明读书,看书有和他意的,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它),门徒们看到他那么好学都很高兴,经常用干净的衣服换他的衣服,如果不是圣人的书,他不看,临终还告诫(门徒):那些好学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那些不好学的人,虽然活着,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 选自王嘉《拾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