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救人文言文翻译(郑子产相国的原文和翻译)
1.郑子产相国的原文和翻译
“郑人游于乡校。。岂唯二三臣?”这一段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③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④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 威风。(7)遽(jv):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可不相信。”
2.求文言文注释
1.苏东坡住在歧山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特别好吃,就派人到河阳去买猪。谁知何派之人是个酒鬼,他在已经把猪赶到歧山附近时,却因贪杯,猪全都走失。他害怕受到苏东坡的责骂,自己花钱在当地买了猪交差充数。
苏东坡广发请帖,大宴宾客。猪肉烧好后端上桌,没有人不夸赞肉味鲜美:到底是河阳的猪比本地的好。大家正赞不绝口时,却有人送来了走失的真正的河阳猪,客人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吃的就是当地的猪肉,十分窘迫。
也许,如果没有人送猪来拆穿底细,主宾都会尽欢而散,尤其是客人会感到一种满足。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事呢?究其原因,就是名人效应。苏东坡是当时的一介名士,他创制的“东坡肉”以风味独特受人称道,人们都很崇拜他,相信他不会欺骗愚弄人,带着这种心理去食肉,自然觉得美味异常。对名人的盲目相信使人不能辨别真假。
2.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3.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来!!全国人都在议论,连宋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
5.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南下向楚国求救。楚国很高兴,答应给以救援,劲头十足。藏孙子忧心忡忡地返宋,他的车夫说:“求救的事如愿以偿了,现在您还忧容满面,为什么?”藏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为救援弱宋来得罪强齐,这是令人担忧的事;但楚王却那么高兴,一定是想以此来坚定我们抗齐的决心。我们坚持下去,齐兵就会疲敝,楚国的利益便在这里。”于是臧孙子回到了宋国。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然而楚国的救兵一直没来救楚国的都城有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写时光线不够亮,便吩咐捧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随手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旨意。燕国的相国收到他的信后,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呵!崇尚光明,这就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便对自己的国君说了这个意思,国君听了十分高兴地照着去办,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国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毕竟不是信中的旨意。如今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情况。
援。
7.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
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
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好学,好像点着蜡烛那么明亮。蜡烛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
平公说:“好极啦!”
《说苑》中“师旷论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3.求《郑子产相国》原文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追问: 谢谢!不过后面还有很多段,挺长的…… 回答: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 防川 :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 使道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 吾子 之信可事也。 小人 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 郑国 实赖之,岂唯二 三臣 ?”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 学制 焉大官、大邑 ,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 田猎 ,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
微子 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
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4.文言文 张良辞相国 译文 谁知道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闲,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不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留侯(张良)跟随皇上进攻代国,在马邑城下出妙计,以及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谈论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关于国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记载。留侯自述道:“我家世代为韩相,到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去遨游。”张良于是学辟谷学术,行道引轻身之道。正值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让他进食,说:“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这种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命进食。
这两句话应该不是来自于《史记》吧,开头那句的意思是“留侯(张良)跟皇帝一起攻打代国”,“张良辞相国”的意思是张良推辞了设他为相国的意见。史记原著为“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刘邦初立汉室的时候,对于相国这一职位非常难选,因为张良和萧何两人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终是张良拒绝了从政,归隐去了,把相国一职推荐给萧何了。
5.甘罗十二出使文言文翻译
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在武关听说秦国打了败仗跑了,就带着八万大军回到楚国。
楚考烈王仍想当霸主,就打发使臣上成周去请求周赧(nǎn)王下令征伐秦国。周赧王管辖的土地还不如最小的诸侯国,而且还分成两半儿;河南巩城一带叫“东周”。
河南王城一带叫“西周”。周赧王答应楚王用周天子的名义去约会列国诸侯。
但只有西周、燕、楚派出了很少的兵马,合纵又告吹了。可是,秦国倒找到借口发兵来打成周。
西周投降了秦国,周赧王做了俘虏,没多久他死了。打这儿起,西周完了。
秦昭襄王灭了西周,丞相范睢告退。公元前251年秋天,秦昭襄王病死后,秦孝文王即位。
他即位才三天就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秦庄襄王,他用吕不韦为丞相。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拜吕不韦为大将,发兵十万灭了东周。 秦庄襄王灭了东周才两年,也病死了。
吕不韦立十三岁的太子为国君,就是秦王政(后来称为秦始皇),秦国的大权都在吕不韦手里。吕不韦为了进攻赵国,假意跟燕国和好,先打发使者去破坏燕、赵联盟,燕王叫太子丹到秦国去做抵押,吕不韦又叫张唐上燕国去当相国。
不料,张唐却推辞说:“我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赵国人都恨死我了,说谁能抓住我,就赏他方圆一百里的地。这次去燕国肯定要经过中间的赵国,我这不是有去无回吗?还是请派其他人去吧!” 吕不韦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
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一言不发地在窗前站了很久,脸色阴沉得可怕。 再说,吕不韦家有个小门客叫甘罗,是原来秦国丞相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后,他就投奔吕不韦来了。
甘罗见吕不韦不高兴,就上前问道:“丞相您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吕不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去,去,去,小孩子家懂什么!” 甘罗非常自信地说:“别看我年纪小,可我从小就在爷爷身边,知道的事很多,或许我能帮您出出主意呢!” 吕不韦觉得这话说得有理,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甘罗。 甘罗听了,拍着胸脯说:“丞相就把这事交给我去办吧,我保证说服张唐。”
吕不韦一开始不相信甘罗的话,但听他说得那么坚定自信,就改了主意,同意让他去试一下。 张唐听说吕不韦的门客来访,连忙出来相见。
不料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态度一下子就变了。 甘罗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从前应侯(范睢)打算攻打赵国,却遭到了武安君白起的百般阻挠,结果武安君离开咸阳才七里就被应侯赐死了。
现在丞相亲自请您去燕国当相国,您却找借口不肯去,您想想他会放过您吗?” 一席话说得张唐浑身直冒冷汗,甘罗心中暗自好笑,又补上一句:“我真不知道您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张唐此刻非但不敢看轻这个十多岁的小孩,反而连连感谢他救了自己一命,并且让甘罗转告吕不韦,自己立刻动身前往燕国。 甘罗回去后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吕不韦作了汇报,吕不韦非常满意。
甘罗担心张唐在经过赵国时会遇到麻烦,请求吕不韦允许他先到赵国去疏通一下。这一次,吕不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他还把这件事报告了秦王,在秦王面前大大夸奖了甘罗一番。
秦王下令召见甘罗,问他见了赵王后说些什么?甘罗答道:“现在我不知道赵王将会有什么反应,我只能见机行事了。”秦王很满意,给了他十辆车,百来名仆从,派他出使赵国。
赵王听说秦国派来使者,不敢怠慢,亲自出城迎接。不料这位使者居然是个小孩,就不免小看他。
赵王问:“你今年几岁了?” 甘罗回答道:“小臣今年十二岁。” 赵王哈哈大笑起来:“秦国难道已经没人可派了吗?怎么连十二岁的小孩都派了出来?” 甘罗镇定自若地说:“我们秦王用人完全根据他们才能的大小,才能高的人做大事,才能小的人做小事。
秦王认为这是小事一桩,所以就派我来了。” 赵王开始不敢轻视他,就问秦王派他来有什么事。
甘罗并没有马上回答,却反问赵王:“大王您有没有听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了人质?” 赵王点点了点头说:“听说了。” 甘罗又问:“大王您听说秦国打算派张唐做燕国的相国吗?” 赵王又点了点头。
甘罗这才转入正题:“既然您都听说了,您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 赵王问:“我为什么要着急呢?” 甘罗说:“秦燕两国这么做,说明它们关系十分密切,这样的话,你们赵国就危险了。” 赵王问道:“那你看我们赵国该怎么办呢?” 甘罗说:“依我看,大王不如把五座城池割给秦国,那样的话秦王自然很高兴,您就趁此机会请求秦王把太子丹遣送回燕国,断绝与燕国的关系。
这样的话,凭赵国的实力攻打弱小的燕国绝不成问题,到时您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五座城池了。” 赵王觉得在理。
他依照甘罗说的,把河间一带的五座城池割让给了秦国,秦国也把太子丹送回了燕国。赵国立刻出兵攻打燕国,得到了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十一座送给了秦国。
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十六座城池,秦王非常高兴,对甘罗大加赞赏,封他为上卿。甘罗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十二岁时就当上了上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6.11.给下面文言文译文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扦蔽也。
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塞。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
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上文的“越”应是笔误,都应该做“赵”。 翻译:(赵国被秦国围困) 齐人、楚人奔赴赵国。
赵国粮食匮乏,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周先生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屏障。
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
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国非常仁义,打退秦国军队,能使我们扬名诸侯。不为了这个而吝惜粮食,这是作为治理国家的人的过失。”
7.《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百度百科
8.第一句话是孔子相卫的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要在卫国当相国,他的弟子子皋做了管理监狱的官员,他砍掉了犯人的脚,让这人去守门。
有个在卫君面前中讲孔子坏话的人,说:“孔子想作乱。”卫君想捉拿孔子。
孔子逃走了,弟子们都跟着逃跑。子皋跟随着跑出大门,那个被他砍脚的守门人引着他逃到大门边的地下室中,差役们没有追捉到子皋。
半夜时分,子皋问断腿人说:“我不能违反君主的法令而亲自砍掉你的脚,这时正是你报仇的时候,而你为什么肯帮助我逃跑呢?我凭什么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报答?”断腿人说:“我被砍断脚,本是我的罪行应受到这样的处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当您在公堂上审理我的时候,尽量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争取从轻处理,并指导我按照从轻处理的法令来申诉,您这番心意我是知道的。
等到案子已经定罪,您皱着眉头很不高兴,悲伤的心情显现在脸色上,我看见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的。
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爱之心使您这样做的。这就是我之所以欣慰而感激您的原因。”
9.求《郑子产相国》原文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追问: 谢谢!不过后面还有很多段,挺长的…… 回答: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 防川 :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 使道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 吾子 之信可事也。 小人 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 郑国 实赖之,岂唯二 三臣 ?”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 学制 焉大官、大邑 ,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 田猎 ,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
微子 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
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