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文言文(利与义的文章)

1.利与义的文章

利与义之间平衡的艺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把君子和小人就这样简单而粗暴的区别了开来,但是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既不是小人也算不上君子,但我们至少要做到看见“利”的存在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义。俗话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主要是在利与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所谓不为利驱、不为物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

综上所述,所谓义,应该是一种有正当付出,有正当回报的行为及行为精神。,而所谓利,则不仅仅只是一种索取,关键在于不妄取,不妄做,照我看来,利与义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完全可以兼顾到做人的道义:

商人追求的是平等交换的利,利己不损人的利,满足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

君子追求的是世道和善的利。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国之栋梁应有之胸怀。求在利人,不在利己。他人与国家获利,就等同于自己获利。损己利人之心,虽人皆有之,但也惟君子常有。此类人当得社会称誉与信任。

圣人之求利,在于万民,在于长久;其利可施诸社会,可流诸百世。如孔子爱人之思想,老庄无为相谐之道。既秆于春秋战国,亦延至于今,使大众受用,可称之。

故为国求利者,圣贤;为己求利者,亦君子而非小人。

只要是凭着自己双手打拼赚来的,利己不损人的就应当说是有义之人。

总之,利与义并不矛盾,二者没有善恶之分,分别善恶的是我们的心,是取利还是取义,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利要取的合理合法,才能问心无愧,义要光明磊落,才能心安理得。

利与义的文言文,利的文言文翻译,带利的文言文

2.关于利与义的文章

“普世伦理”的重要思想资源——《论语》的道德哲学(刘示范) 《论语》一书总共一万五千余言。

通观全书,始终贯穿一个十分明确的思想:教人处理好“利”与“义”的相互关系,即处理好利益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这正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社会和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总有一个基本的关系,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论语》书中所阐发的诸多观点,旨在教人以“义”(即以“道德”)制“利”(即“利益”),用“义”这种“道德”作为制衡“利益”的工具,以便将人们对利益追求的这种强烈欲望,牢牢地控制在社会整体利益所允许的范围之中,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续运行及其健康发展。

由此看来,那种以“子罕言利”作为根据,断定孔子与先秦儒家是只重“义”,排斥“利”的。这是与孔子和先秦儒家的思想实际相悖的、不科学的结论。

《论语》书中,孔子和他的众弟子,对“义”与“利”的相互关系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辩论,也有多次正面的阐述,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所坚持的以“义”制“利”的基本主张和坚定立场:《论语.里仁篇》有言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雍也篇》载言曰: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宪问篇》又记:子路问成人。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论语》各篇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义”与“利”的相互关系的言论,均表明:孔子及其弟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主张:以“义”制“利”,使两者在社会发展的动态中保持某种“平衡”,由此取得社会稳定与发展。

这个基本主张,在先秦另一位儒学大师——孟子那里,表现得更是明澈。《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怕梁惠王不理解自己的用意,紧接着便晓以利害: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朱熹在这一段文字之后作注说: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对梁惠王的这一番教诲,十分清楚地表明孟子及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强调以“义”制约与保证获得更大、更长久也更根本的“利”。为此,一定要防止急功近利。

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只顾眼前而不择手段地攫取“利”,其结果可能是社稷倾覆,性命不保,此时还有什么“利”可言呢?对儒家的这种“义”、“利”观,汉朝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认识比较到位。他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白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司马迁非但理解儒家的上述“义”、“利”观,而且十分肯定和赞同这种“义”、“利”观。孔子与先秦儒家关于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自孔子之后,对中华民族的积极影响深刻而久远。

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我们处理和解决国内外一切“利”、“义”关系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实践证明:先秦儒家以“义”制“利”的基本主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尤其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孔子和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仍具有扬善拒恶的多种积极作用。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坚持这个原则,不论在经济往来中,还是在政治交往中,我们都能较快地得到对方的信任,朋友日益增多。

这都受益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受益于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文化。在当前市场经济几乎遍布全球,不少人为了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利益,揎拳捋袖寸利必得地“斗争”,真应了古人所说的“争名于朝,争利于世”。

我们研究和讨论“普世伦理”和《论语》的道德哲学,就应当着重注意并弄清楚孔子和先秦儒家以“义”制“利”的道德原则。其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对于“普世伦理”的枸建,还是有积极镜鉴作用的。

文言文

3.孔子的义和利具体指什么?谢过

孟子对“仁义礼智” 的解释:

孟子在其论著中提到仁义礼智,并崇尚“性善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其他解释: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性?

指人天生的、未受到世俗名利污染的的本性。

希望对你有用~~

4.关于利与义的文章

一个跨国公司的责任感并不只体现在它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中,而是体现在它在本地的一举一动之中。

危机之下,需要谨慎的对待每一分钱,同时做好短线投资与长线投资的配比。 五一前夕在全国公映的中德合拍大片《拉贝日记》中讲述了一个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时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故事。

而这位值得尊敬的拉贝先生当时的“正牌”身份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商务代表。哈佛大学william c. kirby教授评价拉贝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商人——他不仅是个生意场上成功的人,更是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高尚的人。

影片的大卖令西门子公司抓住了契机,他们现在喜欢用拉贝跟中国的关系,表明在西门子中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非偶然,而是有“渊源”的。 金融危机以来各大外企公益活动骤减,西门子的表现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2009年5月7日,西门子与四川省红十字会签署了援建四川省崇州市公议乡公立卫生院的捐赠协议,截至目前,西门子及员工向地震灾区累计捐赠已超过1700万元;2009年2月19日,西门子首个“绿色农村”示范项目落成;2008年12月西门子被民政部授予 “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之最具爱心外资企业奖,同时名列胡润企业社会责任50强;2008年10月在陕西省洛川县落成首个“新农村医疗示范中心”。

5.利和义的辨证关系

利和义并不是相对立的。

利是从生理需要中派生出来的,他是基础。

义是人们更高的需求层次,也叫自我实现的表现形式。

没有利就没有义,如昨天“动物世界”上播出的猴子,它得到四个坚果,先是自己慌忙拿起来,后来(想了想)又分给另外一个猴子两个。它是考虑到是那只猴子想的办法才得到坚果,它又是同伴,两只猴今后还要合作,所以。。。

有的朋友要反问了,有的人在“义”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利”他只是出于同情和帮助,出于自我的良心。对了,就是出于这种“相同的心情(同情)”和“良心”,才让他去帮助别人。这也正是庄子的“怵惕恻隐”之心的道理。

“问心无愧”更是突出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私利”就是自己的“心”。

所以说,不要怕利字,人人都需要,然而,在特殊时候,动动恻隐之心,义字占先,救别人之难,圆自己之心,高尚也。说不定还会有名利(目的之外的)!就是死了,心无愧。

最后回答你的话:好把握,问心无愧就行了。不要不切合实际地去舍利取义,但也不能见利忘义。

义与利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