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文言文特点(《黔之驴》习题越多越好!急!!!1)
1.《黔之驴》习题越多越好!急!!!1
后有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慭慭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学家。
黔,地名,包括现 、等省的部分地区。2。
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慭慭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⑴ 蔽林间窥之( )⑵ 远遁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⑷ 蹄之( )2。
翻译下列句子。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3。
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⑴ ⑵ 4。
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5。
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6。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
《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四、1。
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
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
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2.黔之驴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 事。
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样的~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慭憖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阚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
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 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①写黔驴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②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A写驴的叫声给虎的感觉。
B.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终于识破真相。 C.写虎吃掉驴,取得了胜利。
(屈雪辉)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三,积 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
思考: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 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 无能的合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 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 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 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
3.黔之驴的体裁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1、《黔之驴》的体裁是寓言。
2、《黔之驴》简介: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3、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4、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5、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其特点有: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4.《黔之驴》文言文
1.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了驴,庞然大物的样子,以为它神奇,躲在树林里偷看它。老虎渐渐靠近驴,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的逃跑了,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动,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驴忍受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盘算这件事,心想:“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就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黔驴技穷
4:(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本则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过是像“黔之驴”那样,使用他们那点可怜的伎俩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斗,到头来不过是自取灭亡。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5.求《黔之驴》的文言知识
词句注释
2,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认为。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它。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益:逐渐。
16,习:熟悉。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搏斗,搏击。
18,近:(1)稍出[1]近之。近: 接近。
(2)稍近,益狎。近:走进,靠近。
19,益:逐渐。
20,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冒犯。
22,驴不胜怒。 胜:禁得起,受得住。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计之:代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
25,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仅。 此:这(些)
26,跳踉(liáng):跳跃。
27,㘎(hǎn):同“吼”,怒吼。
28,乃:才。
29,去:离开。
1、通假字
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2、古今不同词义
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因跳踉大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