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文言文用法(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

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

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文中,“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

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4.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谭嗣同》)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与妻书》)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信陵君窃符救赵》)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1至例16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11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可见,“所。

数文言文用法及例句,数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初中文言文数的用法

2.文言文的虚词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原文标题:文言文六个虚词(以、而、之、其、为、于)的用法 - 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动词,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原文标题:文言文六个虚词(以、而、之、其、为、于)的用法 - 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其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反问语气)二、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中的) 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是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数文言文用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