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到5文言文的文言现象(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1.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
1.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2. 必修二:《诗经》两首 、《氓》、《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 必修三:《蜀道难》·李白、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
4.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必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
5.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3.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2.高中语文文言现象整理
词 实词 一、古今异义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
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
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
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
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
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
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
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
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
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
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
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
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
如“我,子瑜友也。” 3、……者,……。
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
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
“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3.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 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发尽上指冠 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
4.高中语文必修1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
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⑽这样。
[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
「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⑸就是。⑹原来是。
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
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
⑵做。⑶作为,当作。
⑷是。⑸以为,认为。
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⑻指心理活动。⑼有。
(11)治理。(12)装作。
(13)为了。(14)给,替。
(15)对,向。(16)因为。
(17)则“于”,在,当以1、为,由于。2、而。
3、把,拿,用。4、以为,认为。
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
「以为」1、把。
当作或作为。2、认为。
3、把。
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
5.急~50分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所有文言文判断句
必修1,是寡人之过也。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亚父者,范增也。
此亡秦之续耳。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必修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必修2来即我谋。
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必修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兵(岁)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然陈涉瓮牖绳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必修5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此小大之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