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急需)
1.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急需
您好!【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11]尝:曾经。
[12]趋:奔向。[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这里指女仆。[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2.关于勤奋读书的文言文有哪些?
题目询问的是“文言文”故事吧?
古人关于勤奋读书的小故事(特别是成语故事)有很多,无法全部罗列,就简单介绍5则小故事给你,根据名称和所引的书目,你可自行深入查阅:
1)【凿壁偷光】西汉丞相,著名经学家匡衡,少年时穷困,晚上没钱点蜡烛,于是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来刻苦读书。后来就留下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原文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囊萤映雪】:这则成语是写了两位刻苦读书的古人,其中“囊萤”指的是晋代名臣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经常去抓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个白绢口袋里,把它吊起来代替灯火。虽然不亮,但也勉强可以看书。由于他勤奋努力学习,后来终有成就。“映雪”指的是晋代名士孙康,也是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下大雪之后,孙康被寒冷所冻醒,发现窗外的大雪可以映出来亮光。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利用映照出的雪光,看起书,当手脚冻僵,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精神,促使孙康的学识突飞猛进,终于成为了一位饱学之士。
3)【悬梁刺股】这则故事主要是指孙敬和苏秦,也是描写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中
【悬梁】是出自东汉班固写的《汉书》里面: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孙敬为了让自己一直读书不睡觉,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在屋子的横梁上,这样头就无法低下去打瞌睡了。
【刺股】是出自西汉刘向写的《战国策·秦策一》里面有:(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为了让自己一直读书不睡觉,困了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面。
4)闻鸡起舞:写东晋名臣祖逖和刘琨。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
5)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3.古人谈读书三则文言文分别出自哪里?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中提取出来的古人读书的方法。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4.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古代文人写关于读书学习方面的古文诗词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6.有甚么古人刻苦读书的文言文
王冕求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i,践踏)田者,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总有人牵着自家的牛来责备它践踏了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释
(1)牧:放牧牲畜。 (2)已:以后。 (3)窃:偷偷地,暗中。
(4)辄:总是(常常)、就。 (5)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6)曷:通“何”,为什么。 (7)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8)执策:拿着书。 (9)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2)因:于是,就。 (13)录:收取。
7.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文
《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如下: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的译文如下: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和译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8.求几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急啊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
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
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原文:陆友仁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
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
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
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
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
(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
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9.古人读书的方法文言文和译文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
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
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苟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