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看病(华佗治病的古文今译)
1.华佗治病的古文今译
原文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5),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6)往就(7)医。佗闻其呻吟,驻(8)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12)边有卖饼家,蒜齑(15)大酢(1),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11)。”即(14)如佗言,立吐蛇(2)一枚,县车边,欲造(10)佗。佗尚未还(13),小儿戏门前,逆(3)见,自相谓曰(4):“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9)此蛇辈约以十数。
注释
(1)酢(cù):同“醋”。
(2)蛇:这里指一种外形像蛇的肠道寄生虫。
(3)逆:迎面。
(4)自相谓曰:自言自语说。
(5)塞:堵住,这里指寄生虫堵住喉咙。
(6)欲:将要。
(7)就:靠近。
(8)驻:停住车马,这里引申到停留。
(9)县:通“悬”,挂。
(10)造:到……去。
(11)去:除掉,去掉。
(12)道:路。
(13)还:返回。这里指回家。
(14)即:立刻,马上。
(15) 蒜齑(ji):捣碎的大蒜,蒜泥。
重要语法现象:
(1)家人车载欲往就医:车,名词作状语;
(2)语之曰:语,去声,名词作动词,告诉
(3)“以十数(shǔ)”:用十来计算。换言之,等于“数(shù)十”。上文中“此蛇辈约以十数(shǔ)”意为这类寄生虫标本大约有数(shù)十条;如果说解成“十来条”,那就错了。
译文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要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正载着他想要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想要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华佗的儿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的“病”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要点导引
1)华佗,三国时名医。医技精湛,擅长利用针灸疗法治病;自创麻沸散,使人麻醉后再进行手术,后被尊为“外科鼻祖”。后因不愿继续为曹操诊疾而惨遭杀害。
2)本文中有多处助于省略的现象。如“(家人)即如佗言,(病人)立吐‘蛇’一枚,(蛇)县车边,(病人)欲造佗。主语的省略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在自述或对话中叶常常省略说话人。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常常前后并不一致,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或翻译时要注意区别。 原文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译文
有一个郡太守病了,华佗认为他的病在十分愤怒的情况下就会痊愈,于是就接受了太守很多的财物,却不给他治病,不多久就不辞而别,留下一封信大骂太守。郡太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杀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使吏不要追赶。太守更加生气,接着吐出很多(数升)黑血,病就痊愈了。(出自:《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注释
瘥:chài, 病愈。
货(财物)
无何(不多久)
逐(追赶)
瞋恚(chēn huì 愤怒)
郡守:郡的最高长官
以为:认为
货:财务
加:给予
无何:不多久
乃:就
书:信
盛怒:大发脾气
令:派
愈:痊愈
2.扁鹊治病的文言文
扁鹊治病古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俟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
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
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就死去了。【字词注释】 ①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hu2n)公,蔡国(现在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公)。
②有间:有一会儿。③疾:小病。
④腠(c$u)理:皮肤的纹理。⑤将恐:恐怕要。
将,要。⑥深:甚,厉害。
⑦寡人: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⑧出:退出。
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⑩居十日:待(d1i)了十天。
居,止、停。(11)肌肤:肌肉和皮肤。
(12)益:更。(13)应(y@ng):答应、理睬。
(14)悦(yu8):高兴。(15)还(xu2n)走:转身就跑。
还,同“旋”,回转、掉转。(16)故:特意。
(17)汤(t4ng)熨(w8i)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
熨,用药物热敷。(18)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这里指用针刺治病。(19)火齐(j@):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20)司命之所属:司命,星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
《晋书·天文志》中载“三台……上台为司命,主寿。”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属,隶属,管。(21)无奈何也:没有办法。
(22)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
(23)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
(24)索:寻找。(25)遂:结果就。
3.扁鹊治病文言文?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扁鹊治之。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①府藏②者,固药石③之所已。今有偕生④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
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4.文言文 华佗治病
【原文】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译文】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喜欢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
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有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
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大约几十种.。
5.扁鹊治病文言文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此当做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肤之间了,不医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
桓侯却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他)。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
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的纹理,(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肌肤,(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如今(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已经)没有办法治好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也不用再说些什么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死去了。
6.医生在文言文里称什么
宋以前,文言文对医生的称呼是食医、疾医、金疮医等。
宋代后,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
古时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
扩展资料
①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②医生,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医生,古代称大夫或郎中。现在“大夫”一词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欧美医生普遍被称为“Physician”,只有外科医生被称呼为“Surgeon”。
③唐时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今则用为业医治病者通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医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