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考前指导(高中文言文应该怎么复习!应该怎么详细的复习)
1.高中文言文应该怎么复习!应该怎么详细的复习
看课本中的选自史记的,一句一句翻译。
看虚词用法,找课本中的例句。 做去年14套高考题,找感觉。
祝你成功! 如果是高二,那就应该全面复习,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帮助(比阅读、作文提分快,应该说是拉分点。因为阅读老师都不一定很明白,并且高考时判分比平时松。
作文怎么写都是那些分。)。
课本中的课文要全都明了,老师讲课时是提高能力的阵地,一定跟老师一起翻译。如果你能理解好词的活用、虚词、固定句式,文言文几乎没多大问题。
高考题要从90年的开始做,对文言文的高频词要掌握---掌握一个意思下,有多个词语相对应,如:表前往的有适、造、诣、如、之、往、朝。掌握典型虚词的用法即可。
多做题尤其是高考题也是捷径。但一定要逐字独自翻译,必要时看译文。
2.如何复习学过的文言文?
考前练兵复习有法 文言文阅读多选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因而最可靠的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要注重考前复习方法的选择。
建议同学们复习应做到: ■眼中有文,分类归纳 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很有必要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 首先要学会梳理知识。
初中四年学了不少知识,知识是具有系统性的,梳理知识结构是较好的复习方法之一。 (一)实词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以《桃花源记》为例: 1.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中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2.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的“志”意为“做了标记”;“寻向所志”的“志”意为“做下的标记”。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是“交通运输”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离开”,现在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
4.词性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尽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异。 当然归纳时不—定局限于某一篇课文,在复习时遇到新的解释不妨就记录下来。
二)虚词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以“之”为例: 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代指郭攸之、董允他们。
(《出师表》) 肉食者谋之:代指迎战齐国一事。(《曹刿论战》)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指这篇。(《捕蛇者说》) 2.作助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表修饰限制关系,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目的是突出谓语,可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作为宾语前置或宾语后置的标志,都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的标志(《马说》) (4)放在句末,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作动词,充当谓语,作到、往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三)句式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者,……也。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翻译时需要加上。
2.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判断省略成分,需要“瞻前顾后”,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的省略。 3.倒装句。
倒装句有的是为了修辞的需要,颠倒了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强调谓语。
4.被动句。主语是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叫被动句。
被动句有的借助于被动问“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为乡里所患”(《周处》);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心中有人,广泛联想 “活”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我们复习也要着眼—个“活”字,应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例如复习《曹刿论战》,我们可以联系我国历史上其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 再如复习《桃花源记》,我们可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等,这样就可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当然也可联系与他一样“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身居陋室还要为陋室作铭的刘禹锡。
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关键是课内文言文要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训练,做到“功夫在诗外”。 。
3.怎样快速复习文言文
二、古诗文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注释 学而时习之: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也愉快吗?亦,也。说,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知,知道,了解。
愠,恼恨,怨恨。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可,可以。以,凭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努力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
是知也:此,这。知,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何以谓之 “文” 也:凭什么补赐给“文”的谥号。 何以,以何,凭什么。
谓之,称他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耻,以……为耻。 是以:就是以是,因此。
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识,记。
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学而不厌:学习从不满足。
厌,满足。 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
焉,兼词,于之,在里面。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不愤不启:(教导学生)不到(他)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愤,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
启,启发、开导的意思。 不悱不发: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
举,提出。隅,方角。
反,类推。 则不复也:就不再教他了。
则,就。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注释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辟:同“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这里指代办法。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是,这。
丧,丧失 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而,顺承连词(修饰) 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
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
辩,同“辨”。 于我何加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于,对。
何,什么。益,好处。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得我:感激我。
得,同“德”,动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
乡,同“向”,原先,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行为。
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做,称为。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4.高三文言文如何复习
1、明确当地高考文言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买当地3至5年的高考语文原题,专门看文言文部分的试题,自己认真做,然后对照标准答案,反复比照,摸清规律,总结自己做题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
3、实词意义推断要注意练习上下文的语境,虚词要注意词汇意思和语法意义。翻译题,首先要辨明句式特点,其次要明确句中重点词的用法和意思,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最后,要注意文通字顺、书写工整无误。
以上拙见,希望对你有些帮助。祝学业进步,高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