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不相弃文言文翻译(急不相弃文言文翻译)
1.急不相弃文言文翻译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急不相弃的译文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急不相弃翻译
急不相弃
译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4.关于急不相弃这篇文言文~~
王朗对依附者的态度开始的时候是:收容
后来贼追来时的态度是:抛弃
前后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带那人,可能危及自己的 生命.
华歆的态度同样有变化,开始时不想接受他,很是犹豫,后来是坚决把他留下。说明他是个重信重义, 救人于危难之际,具有侠义心肠的人.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之能交好于平时,于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则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世人都认为两者的德行高下立判:华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钦佩,但我却建议大家多学学王朗。试想,如果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时都不肯轻易助人,举手之劳也要瞻前顾后,那又如何谈得上不辞危难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为其难去学华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境界?其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见善小而不为,虑后患而袖手,什么好事都不去做了。
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义尽,只求大家从简单的好事做起。做了总比没做好——这也是王朗的可贵之处。
5.文言文阅读《急不相弃》
文言文《急不相弃》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6.《急不相弃》文言文里的字词解释
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俱:一起。
欲:想要。
依附:依傍附从。
辄:立即。
难:以。。为难,使人感到为难。
幸:幸好。
尚:还。
何为:有什么。
追至:追赶上来。
舍:丢下,抛弃。
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携:携带。
本:刚才。
疑:犹豫。
此:代这个原因。
耳:语气词,相当于“吗”“啊”。
既:既然。
纳:接受。
其:他的。
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宁:岂,难道。
可以:因为。
相弃:抛弃。
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遂:于是,就。
携拯:携带救助。
如初:像当初一样。
以:通过。
此:代这件事。
定:裁定,判定。
之:道德的。
疑:犹豫
7.谁能把古文急不相弃翻译一遍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扩展资料
急不相弃出自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标题为“华歆避难”。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