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卢宁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关羽刮骨疗毒》的译文)
1.文言文《关羽刮骨疗毒》的译文
一、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二、原文:出自 西晋 陈寿《三国志》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二、作者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2.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
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 三国 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3.谁知道《磨杵成针》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